湖北南漳观音岩村

【湖北南漳观音岩村】 南漳县肖堰镇观音岩村 , 不仅是一个孤悬漳河崖壁的山村、一个明清移民形成的古村 , 还是一个有着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村落 , 而且村内清代石刻、庙宇、山寨文物古迹资源丰富 。
喀斯特地貌在观音岩村总面积超过1000亩 , 资源非常丰富 , 拥有石林、溶沟、落水洞等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 , 极具景观开发利用价值 。
山寨文物铭记村史
观音岩村村内清代石刻、庙宇、山寨文物古迹资源甚是丰富 , 如此多的文物古迹集中偏远山乡实为罕见 。锅盖洞、观音寨、观音庙、童关庙、高峰寺、佛爷洞、洞水河造纸作坊 , 与村落形成史息息相关 。
锅盖洞又名国公洞 , 西200米有高峰寺遗址 。据民国版《南漳县志》记载:“锅盖洞以洞口形似锅盖得名 , 洞口有石墙 , 洞内可容千人 。”锅盖洞位于漳河峡谷的崖壁之上 , 十分险要 , 进洞要四肢并用翻身而入 。洞口砌有石墙 , 石门上嵌有木门框 。坐东向西 , 洞高约30米 , 宽约10米 , 深约60米 。洞口呈半圆形 , 洞内平整 , 石块垒砌成阶 , 密密匝匝 。洞内原有一关帝庙 , 洞内存石刻十余通 。其中嘉庆十七年(1812年)石刻 , 记述了百姓祈求生活幸福安宁的心愿 。
锅盖洞寨庙合一 , 村民先建关帝庙、玄武庙 , 后改作山寨 。
观音庙位于村北海拔961米的观音垭上 , 现存2通清代石刻 , 记述修庙始末和捐款的善男信女大名 。此庙始建于清代早期 , 2007年重修 。观音庙是各地常见寺庙之一 , 观音岩因此得名 。
童关庙位于王家庄西1公里的漳河边 , 与板桥的九龙观隔漳河相望 , 离王家庄的观音庙2公里 。庙前为通往漳河的取水古道 。始建年代不详 。庙为石块砌筑 , 无屋顶 , 一间 , 开间5.5米 , 进深6.2米 , 两侧山墙残高2.5米 , 建筑面积34平方米 。另西侧有一小间石屋 , 作用不详 。肖堰镇文化站长都启荣说 , 因过去山区缺医少药 , 初生幼儿成活率低 , 为了求菩萨佑护孩子能顺利渡过童关 , 当地山民都、敖、王、陈氏家族捐资修庙 , 因此称为童关庙 。
小庙虽然仅存遗址 , 但庙门所立道光十六年(1836年)《严禁匪类》碑1通 , 却是记载保护当地毛竹山林资源、禁止赌博、维护乡村风气的乡规民约类碑刻 , 具有研究价值 。
乡规民约碑《严禁匪类》 , 碑通高95厘米、宽57厘米、厚13厘米 , 字迹清晰 , 保存良好 。碑阳为禁止不良风气的村规民约 , 碑阴为倡议人姓名和捐款数 。碑文中有“不法之徒在于该处招留外来流匪开场局赌 , 窃伐竹树 , 窃搬竹笋 , 窃捡木耳、柞杆 , 强赶耕牛 , 并强讨恶要 , 或藉隙闻害唆讼 , 或纵合妇女摘谷撩穗 , 许尔等立即扭送赴县”云云 , 说明古代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以及弘扬公序良俗的必要性 。
岩溶地貌 峡谷奇观
观音岩村不仅仅有传统建筑 , 还拥有峡谷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 让人大开眼界 。
漳河是南漳第二大河流 , 纵贯西南山区 。发源于薛坪镇三景 , 流经板桥、巡检、肖堰、东巩诸镇 。流经观音岩段的漳河上游两岸群山夹峙 , 为典型峡谷型河流 。河流呈九曲回肠之势 , 河谷深切 , 高差极大 , 沿途收纳若干溪流 。站在崖壁之上 , 俯瞰漳河左岸的悬崖峭壁 , 令人胆战心惊;远眺对岸荆山群峰 , 大山如同绿色的巨浪 , 绵绵不绝 。如遇晴好天气 , 可看到号称“中武当”的板桥九龙观 , 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
看完大峡谷 , 又去“奇石海”
一个名叫高家岩的地方 , 有一片鲜为人知的“奇石海” 。从远处看去 , 一个个形如宝塔的巨石“栽”在山坡上形成一片片石头波浪 , 这一片片石头波浪连成了一个巨大的倾斜的“奇石海” , 层层叠叠 , 浩瀚无边 , 恍若仙境 。这些半人高的石头多数呈浅灰色 , 少量的呈青灰色和紫红色 。有的石头紧挨在一起 , 有的则独自挺立着;大部分石头像层层叠叠的宝塔 , 也有很多石头生得奇形怪状 , 像乌龟、木琴等各种物品和器具 。有的石头和石头顶部相连 , 如同自生桥 。石头之间有一道道深浅、宽窄不一的空间 , 长约丈余 , 窄处仅容一人通行 。“奇石海”从西往东倾斜分布 , 一步一景 , 像浩瀚的海面上掀起了一层层灰白色的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