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各地习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 , 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 。
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 , 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 , 成为习惯 。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 , 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 。
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 , 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
在居住方面 , 农村多以姓族聚居 , 讲究风水择地而居 , 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
饮食方面 , 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 , 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 。
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 , 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 , 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每年端午赛龙舟已逐渐成为韶城的传统风俗 , 也是韶关市推动全民健身 , 丰富韶城人民文体生活而每年举行的三项重大活动之一 。每年初夏的端午节龙舟比赛 , 武江河段便人山人海 , 欢声雷动 , 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 , 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 。
婚俗方面 , 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 。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 , 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 , 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 , 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 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佛教、道教信徒较多 。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 , 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 , 广大城乡普遍使用 , 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 。
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 , 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 。此外 , 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 。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 , 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 , 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 , 逢年过节 , 都喜欢跳长鼓舞 。起舞时 , 舞者身穿节日盛装 , 腰扎红绸 , 脚裹白色绑腿 , 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 , 时而腾空急转 , 时而如猛虎扑地 , 特别是双人表演时 , 犹如两虎相斗 , 又象双龙戏珠 , 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 , 粗犷洒脱 , 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 , 表现得维妙维肖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 , 舞姿优美奇特 , 但难度也很高 , 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
长鼓瑶语叫“汪嘟” , 约4尺长 , 两头大 , 中间小 , 呈喇叭形 。鼓身用沙桐木制成 。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 , 作为鼓面 。舞时横挂在腰间 , 右手五指并拢 , 以掌拍鼓 。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 , 敲打鼓面 , 发出“冬”音 。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 , 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 , 变换节拍 ,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 , 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 , 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 , 共36套表演程式 , 内容十分丰富 。
瑶胞的“跳王”风俗
散居在粤北连山、乳源各县的过山瑶同胞 , 有一种“跳王”的风俗 。
“跳王”又叫起歌堂 , 或称“调旺” , 即一调就旺 , 越跳越旺盛的意思 。实际上它是一种叩神还愿的仪式 。瑶胞非常崇拜盘古王、唐王和狗头王 , 把他们奉为瑶族的祖先 。
盘古王就是传说中“开天地”的那位英雄 , 他不但是瑶胞的始祖 , 也是汉族的始祖 ,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唐王是指唐朝盛世的圣明君主 , 实际上也是借唐来泛指我们民族的先圣 。狗头王即宋代的开国之君赵匡胤 。瑶族有两首民歌反映这一事实 , 现录于下:番帮过人十二姓 , 过到海中既不行;大哥船头急许愿 , 唐王相救正太平 。番帮过人十二姓 , 过到海中船不游;大哥船头急许愿 , 大船悠悠州过州 。
这两首民歌 , 虽然语言比较粗糙 , 但朴实无华 。歌中大意说瑶族有十二姓 , 从外番过海而来 , 遇险许愿 , 才为唐王相救 , 平安抵岸 。现在瑶胞的确还有盘、房、邓、李、沈、唐六大姓 , 罗、龙、王、冯、赵、钱六小姓 , 共十二姓 。这十二姓瑶胞 , 不忘救命之恩 , 叩神还愿 , 唱跳一番 , 这就是“跳王”的起源 。后来 , 凡是叩过盘古王和许过愿的 , 应验后都要“跳王”还愿 。比如遇到几年禾谷不丰熟 , 或家人小孩有个三灾六难 , 就叩盘古王许愿 , 以后年成转好 , 病去灾消 , 就要“跳王”还愿 。“跳王”自1958年停止 , 1980年后陆续有所恢复 。从民俗的角度看 , 它不是单纯的迷信活动 , 还有纪念、祭祀和契约的性质 , 反映了瑶胞格守诺言的美德 。
瑶胞的婚俗
曲江、乳源等县 , 散居有部分瑶胞 , 称为“过山瑶” 。瑶族社会的家庭组织 , 实行父系小家庭制 , 子女结婚后多数分居 , 另行组织新家庭 。其家庭成员一般包括夫妻及未婚子女 。夫妻之间比较平等 , 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 , 普遍早婚 , 离婚和再婚现象亦较普遍 , 但一般不受歧视 。
【广东韶关民风民俗】 “过山瑶”的婚姻大部分是凭“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结合的 , 女方还要接受一定的聘金 。结婚那天 , 要宴请亲友 , 婚后多数和父母同住 , 不另立家庭 。按照“过山瑶”的规矩 , 有子娶媳 , 无子招赘 。招赘不用礼金 , 双方订个婚约即可 。婚后所生子女 , 第一个用父母两姓 , 第二个随母姓 , 第三个随父姓 。现在提倡计划生育 , 瑶胞也有自觉响应者 , 生一个的多随母姓 , 也有随父姓的 。入赘者并不受歧视 。
- 广东韶关结婚习俗
- 河南安阳民风民俗
- 广东吴川清末状元林召棠
- 广东肇庆羚羊峡古道
- 广东南雄珠玑古巷 华人的祖居地
- 广东顺德龙江煎堆的故事
- 广东顺德碧江金楼
- 广东顺德新十景
- 广东顺德大良西山庙
- 广东顺德旧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