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的2帝8相48进士

河北省冀州市古为“九州之首”,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经2210多年 。冀州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2位皇帝、8位宰相、48位进士,其中5位状元 。
皇帝
冀州历史上的皇帝是冯跋和冯弘 。这两人为兄弟俩,跋是兄,弘是弟 。是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 。同为南北朝时期,十六国之一北燕国的皇帝 。
冯跋是冀州第一位,也是衡水第一位皇帝 。是北燕王国的建立者 。溢号文成皇帝 。
冯跋,字文起,生年不祥 。冯跋少年时恭慎,勤于农事 。后曾任后燕中卫将军 。他帮助高云建立北燕,409年,高云被杀,他被众将推举为王,仍称北燕 。冯跋在位22年,勤于政事,鼓励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以发展 。431年,冯跋死卒 。
另有冯弘的孙女冯太后,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临朝执政了25年的时间 。现代学者郭沫若说:“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妇女 。”多位现代历史学家评论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之一”、“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北魏女改革家”,……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 。
宰相
冀州历史上位列宰相的有8人 。这8人分别是:冯素弗、刘洁、冯熙、冯诞、冯修、冯子琮、孔纬、田况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位宰相中,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冯氏家族中,有冯素弗、冯熙、冯诞、冯修、冯子琮5人 。且5人任宰相出现在100多年、5代之内 。
冯素弗,是冯氏家族中和冀州的第一位宰相,生年不详,卒于415年 。他是冯跋的大弟弟 。他帮助其兄称帝,《晋书》曰:“跋之伪业,素弗所建也 。”他“有宰衡之度” 。他任宰相前,曾向尚书左丞韩业的女儿求婚,遭拒 。任宰相后,不但不报复,反而“待业弥厚” 。他在位时,通情达理,严于律己,“谦虚恭慎,非礼不动”,“车服屋宇,务于节俭,修己率下,百僚惮之” 。礼贤敬士,举荐人才,整肃吏治,劝民农桑,被人称道 。
冯诞(467---495)和冯修,是亲兄弟俩,冯熙之子,冯太后之侄 。俩人均从小被冯太后引入宫中,享受皇室贵族教育 。冯诞是冯熙长子,字思政 。“性淳笃”,与孝文帝同岁,幼时在禁中,给孝文帝做伴读 。冯修是冯熙的次子,字宝业 。性格、品性与哥哥冯诞有天壤之别:性浮躁好胜 。官至侍中、尚书 。太和十八年(494年),修欲害兄诞,被发觉,免官为庶人 。
冯子琮(?---571),北燕国君(皇帝)冯跋的曾孙 。冯子琮“性聪敏,涉猎书传”,饱读诗书 。官至尚书、左仆射 。一次,昭帝到库房检查账务,子琮不看账册而口述,竟逐项清楚无遗漏,帝大喜 。
孔纬(?---895年),字化文,唐朝大中十三年(859年)获进士第一名---状元 。曾经先后担任户部侍郎、御史中丞、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司空兼门下侍郎等职 。史书称:“纬方雅,疾恶若仇,中外闻风,未绳辄肃 。”且“权要私谒,至盈,几一不省 。”(为私事找他的大官们,他几乎一个不见 。)
田况(1005—1063),字元均,原籍冀州,后迁居开封 。少时好读书,有大志,才华出众 。1050—1059年,官拜枢密副史、正史 。他在任内,常有宏论,涉及政体、官制、学校、财政、边防、外交等 。治军尤严酷 。田况有文武之才,留有30多卷著作 。
进士 。冀州产生过48名之多的进士,含文进士36名,武进士13名,其中1人为文、武“双进士” 。
48名进士,产生于唐朝13名;宋朝2名;金朝2名;明朝11名;清朝20名 。
产生于唐朝的13名进士中,有5人为进士之首----状元,他们是贾季邻、贾棱、孔纬、孔纁、孔缄 。
冀州第一位状元的是贾季邻 。他于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获27名进士之首,成为状元郎 。官至长安县主薄 。
贾季邻的侄孙贾棱,时隔57年后,即德宗贞元(792年)考为23名进士之首,成了状元 。贾棱酷喜诗文,与他同科进士有韩愈等名流 。孔戣,字君严 。孔巢父之侄 。唐朝大臣 。唐天宝年间中进士 。他为人正直,得到同朝人的佩服 。
张存(984--1071),是司马光的岳父 。北宋名臣 。宋天禧年间,朝廷以身言书判取士,只取2人,张存中选 。他曾任著作佐郎、殿中侍御史、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被称为“老成谋国之大者” 。宋熙宁四年(1071年)3月,死于冀州家中,终年88岁 。其婿司马光为其撰碑文 。
路伯达,字仲显 。金朝大臣 。性情沉稳,有见识,博学强记,能诗善文 。金正隆五年(1160年)进士 。官至尚书省掾、节度副使、大理司直、尚书礼部员外郎、翰林修撰、太常卿 。他提出并被采纳“撤销京畿内数百里猎场禁令”,允许百姓采猎或耕种、“去掉奢侈,崇尚节俭” 。
【河北冀州的2帝8相48进士】 王俊选,于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武进士,7年后的十九年(1814年)中文进士 。为冀州唯一文、武“双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