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长岛渔号

长岛是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 由32个岛屿组成 , 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积淀深厚 , 内涵博大 , 形式繁多 , 在北方极具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性 。特别是有380多年历史的渔俗文化 , 如长岛的渔家号子 , 是历代渔民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中行程 , 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
“长岛渔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 , 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 。早在清末民初 , 砣矶岛上的大风船达300多只 , 是一支海上生产的劲旅 。这些大风船 , 系母船带子船 , 常年活动在烟威、莱州、渤海湾和辽东湾一带渔场 。因此 , 长岛的渔民号子波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北至丹东、大连、营口、长海县 , 西至天津、塘沽 , 南至蓬莱、莱州、龙口 。东至烟台、威海、韩国一带 。
那时 , 一只大风船多为18人操作 , 帆船的动力全靠风力和人力 , 于是 , 以吆喝、呐喊和领唱、合唱为主要形式的“长岛渔号” , 遂成为统一步调、协调动作、指挥生产的“渔令歌” 。“上网号”、“拾锚号”、“竖桅号”、“掌篷号” , 节奏铿锵有力 , 曲调苍劲浑厚 , 气吞山河 。领者 , 胸有成竹 , 气宇轩昂;和者 , 齐心协力 , 众志成城 。这一领一和 , 一呼一应 , 音程八度大跳 。和者的句头紧咬着领者的句尾 , 尤如巨龙闹海 , 大有力挽狂澜和排山倒海之势 。
“渔号”的领者 , 俗称号头 。是个富有经验的闯海者 。领号 , 有轻有重 , 有长有短 , 或间歇 , 或急促 , 要与劳动相吻合;合号 , 视渔令为军令 , 应合的句头紧咬着领号的句尾 , 要严格地配合领号的腔调、情绪 , 要合得及时 , 答的协调 。于是 , 渔号便得到充实和发展 。
“长岛渔号” , 号词简单 , 语调粗犷 , 情绪豪放 , 领和严谨 , 乡土气息浓郁 。由于大风船在捕捞作业中 , 或是与风险抗争 , 或是不惜时机地追赶渔群 , 其劳作是紧张而激烈的 , 所以呼喊的情绪具有一往无前的冲动力 , 渔号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渔号的音乐表现特点受劳动强度的制约 。“发财号”轻慢悠扬 , 柔中有刚 , 它伴随着动作、环境、心绪 , 曲调欢快、平和 , 象一曲带着海鲜味的“信天游” 。
在捕捞机械化以前 , 木帆船有风靠篷 , 无风全凭摇橹 。每当风暴来临或追赶渔群的关键时刻 , 4人或8人同摇一张大橹 , “摇橹号”显得更加急促 , 节奏加快 。渔民裸露的脊梁 , 粗壮的胳膊 , 有力的手腕和腿上暴起的青筋 , 全神贯注的眼神 , 全被渔号调度在力系千钧的绠绳和拨水推浪的橹杠上 , 使人感到渔号的聚集力、向心力和权威的号召力 。充分表现了崇尚团结、不畏艰险的强大群体力量 , 彰显出渔民同舟共济、征服自然的大无畏精神 。在生产工具落后 , 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 , 渔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成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
【山东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 , 是一曲原汁原味 , 沾着海风海浪 , 带着鱼腥气息的闯海之歌 。在海洋民俗文化中 , 独树一帜 。渔号一旦叫起 , 它能令“多心眼”想到一起 , 令“八股绳”拧到一块 , 在险情当头、时间紧迫和重负荷压顶的情况下 , 产生以一顶十的降龙伏虎之威 。作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 它的基本特征是其它曲艺、说唱形式不可取代的 。这种无形的文物 , 粗味、野味、原味浓重 , 领唱合唱与动作协调 , 凝聚力、向心力和权威的号召力强 , 是其它船江号子无法比拟的 。这种曲调 , 对补充完善中国音乐史 , 忠实记录风帆时代的闯海史实 , 均有谘质、教化和存史的作用 。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理念的提升 , 部分劳作型渔号如今逐渐更换了好多新词新花样 , 但曲调依然那样引人入胜 。2006年11月《长岛渔号》成功申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同年12月成功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在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是长岛县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