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象鼓舞又名八仙鼓舞,拥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位于灵山秀水的古城阆中 。而灵山秀水的古城阆中除把山之魂水之韵古之城留给世人外,还给人们留下了这个千年之舞——阆中“巴象鼓舞” 。
据有关专家考证,“巴象鼓舞”起源于商周,成于汉代,是古巴子国国都所在地阆中土著賨人(板楯蛮)由巫舞演化而来的狩猎舞和战舞,是以打击兽皮鼓为表现形式的集体武舞,亦称“军傩” 。因兽皮鼓面画的是巴人部落图腾巴蛇或大象,故称“巴象鼓舞” 。
阆中的巴象鼓舞属于古巴渝舞的支系 。巴渝舞系阆中賨人原始狩猎和征战的一种巫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战舞 。这里说的战舞就是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当时,这种“前歌后舞”的战舞并没有舞名,将其命名为“巴渝舞”是汉朝初年的事 。
“巴象鼓舞”是阆中渝水土著巴族宗(板遁蛮)人继承其先祖“前歌后舞”传统,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时阵前造势威震敌胆尽显“巴国勇士”风采而传为美谈的 。公元前2世纪初,宗人帮助汉高祖平定三秦时又再现风采 。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深得刘邦赏识,后被引入汉宫,定名“巴渝舞” 。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数易其名,却以其强大的民族生命力逐步由武舞宫廷舞演变为祭祀舞庆典舞,在民间与世流传盛演不衰 。
“巴象鼓舞”的音响主要是由鼓、锣、呐喊组成,鼓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锣音随鼓点起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使人耳目惊心 。舞者以待战、征战、凯旋等篇章变换各种大小队形,伴随鼓点铿锵呐喊“嗨嗨”声,威武雄壮气贯长虹,如“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动人心魄,激人奋进,摧人向前 。就是这看似简单奇妙的音响,却烘托出了数千年的巴人气势巴山雄魂蜀水深情 。
巴象鼓舞者——远古的妆饰
“巴象鼓”的设计为长木柄兽皮圆形鼓,鼓直径约30/40厘米,双面彩绘阴阳图;柄长约80/120厘米,贯通鼓身,上端矛尖状露出约3/5厘米,下端由左手紧握于腰间;右手执长约60厘米之竹鞭,略呈弓把形,鞭端击鼓处微翘 。
“巴象鼓舞”的表演者为精壮男女,舞者头扎各色包巾,纹面或带各种狰狞面具;上穿黑色对门襟衣服,袒露右臂,腰扎白色亮带;下穿青色过膝亮腿裤,扎黑白相间绑腿 。赤脚穿草鞋,鞋鼻头扎一大朵红绒花,将“巴国勇士”形象展现的维妙维肖淋漓尽致 。
1992年,四川省舞蹈研究所在阆主持召开了“阆中巴象鼓舞与巴渝舞研讨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阆中流行的“巴象鼓舞”是“巴渝舞”的遗风,在国家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是“舞蹈的活化石” 。
【四川阆中巴象鼓舞】 同时,通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对古老的四川文化的高度重视,巴象鼓舞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经过现代艺术家的精心编排,古风犹存,规模盛大,每逢重大节日,阆中市便会组织上千人的表演队伍,浩浩荡荡,可谓盛况空前 。
- 四川福宝高腔山歌
- 四川大邑西岭雪山 成都第一峰
- 四川小金县四姑娘山 东方的阿尔卑斯
- 四川通江银耳的来历传说
- 四川彭山甜皮鸭的传说故事
- 四川成都著名小吃蛋烘糕的传说
-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
- 四川剑门蜀道
- 四川泸定海螺沟
- 四川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