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城历史及“九街十二巷”

老一辈人常说,阳江城里有“九街十二巷” 。然而,查阅清朝、民国所撰的各种版本的《阳江县志》,均没有这种提法 。
其实,这种提法也仅是从主要街道方面来说的,它远远未能包括整个城里的全部街巷 。最明显的如青云路、朗星坊、敦厚社、盐场衙等,均未列入 。至于著名的“二里三村”,也都在“九街十二巷”之外 。
所谓“二里”,是指华恩里和近贤里 。
所谓“三村”,是指猪乸村、五家村、杏花村 。
对“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恐怕现今不少阳江城的老居民都未必弄得清楚的,《阳江县志》也语焉不详 。笔者曾走访过多名耋龄老人,才知道原来是在洲背街尾、北门街背的鼍山旁边 。
再说这“九街十二巷”中的九条街,很多人就把南门街和北门街都列进去了,其实这是错误的 。当未拆城墙之时,由南门(宁海门)进入南门街,出县前街(今南恩路中段)再入北门街出北门(镇安门),这是阳江城里横贯南北的干道,它和从东门(承宣门)入东门街,经县前街、学前街、西门街(均为今之南恩路)再出西门(威肃门),横贯东西的干道,构成了城里的十字形主干道,这是不列入“九街”之内的 。
而谈到“十二巷”,很多人又把劏鸭巷也列进去了,这也同样错误的 。劏鸭巷是属于城外的街巷,据《阳江县志》(民国十四年版)记载,此巷于清代时原名“兴隆新街” 。大概由于多数居民从事劏鸭职业,世俗便称之为“劏鸭巷” 。而民国之后,则以此作为定名了 。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街巷名称也有所变易 。如列入“十二巷”中的东关巷(南门街中段连接横石街尾的一段街道),是因巷中有一关帝庙而得名 。但清同治十年(1871)在关帝庙的东边,又建起了一座万寿宫(解放后县卫生局所在地),这是专为清朝皇帝万寿而建的 。为了宣扬清统治者的“威德”,这条街也就称作“万寿街”,至民国后才恢复原名 。
再如“塘边张”,虽没有列入“九街十二巷”之中,但却是阳江城中的老街道 。然而历朝的县志中,都找不到这一名称,只称它为“古庙通衢” 。因这条街中的祖创宫,是阳江城内最古老的庙,始建于宋代,因此而得名 。
“九街十二巷”只有在2000年出版的新《阳江县志》中才有正式的记载,其中“九街”是指:马屋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横石街、卜巷街、苏屋街、洲背街、水埒街 。“十二巷”是指:榕树巷、东边巷、牛角巷、板桂巷、瓮垌巷、吴屋巷、甜酒巷、盲婆巷、羊孖巷、高屋巷、丁屋巷、东关巷等 。
阳江城的历史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恩州因兵乱徙州治到恩平城 。昭宗天祐四年(904)时局稍为安定,才复迁州治回阳江城 。闵帝应顺元年(934),恩州升为防御州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兵部通告广东广惠南恩等五郡,要训练枪手壮丁1.4万余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南恩州奉朝廷令,训练壮丁习武 。当时时局已动荡不安 。
北宋以前,阳江未建城池 。经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才考虑在阳江建起城池来,以御寇患 。
一、阳江建城
1、阳江土城
民国十四年(1925)版《阳江志》(林志)载: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琏任阳江知州,同年在南恩州州治旧址筑土城 。[清道光二年(1822)版《阳江县志》(李志)作绍圣五年] 。在城的周围挖土,垒起一堵环形墙来 。至此始有阳江城,历史上叫做“阳江土城” 。土城外围环形的土被挖上垒了“城墙”,于是形成一环低洼处,积水成河,这就是后来的护城河,阳江城人习惯叫它做环城河 。这环城河稍加整理,马上具规模:河深一丈,河宽三丈,环形的护城河周长970丈 。有了这座土城,聊作防御之用,亦稍为增加城内人的安全感 。
2、阳江簕竹城
200年过去了,至元代成宗大德元年(1297),又觉得土城不可靠,防御能力太弱 。于是又想出在土城的外靠“城墙”的周围加种簕竹,以簕竹为障,总算多了一层防御物,比纯粹土城自然胜了一筹 。历史上叫“阳江簕竹城” 。跟原来土城比较,也算增加了一点微不足道的防御能力 。
3、阳江砖石城
近百年过去了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肇庆府志》作二年)设阳江守御千户所,千户张均德改阳江簕竹城,把土城的土城墙和簕竹易之以砖石,改建为砖石城 。城墙高两丈,厚一丈五尺,周长892丈 。城上设周庐(兵房)44间,城墙上开凿垛口1353个,门楼4个 。浚护城河深一丈,宽三丈五尺,周长970丈 。全城还设东西南北四个门楼,下设四个城门 。东城门曰承宣门,西城门曰威肃门,南城门曰宁海门,北城门曰镇安门 。又将原来护城河浚宽为3.5丈 。
又一百多年过去了 。到了明成宗正德八年(1513),分守参政黄顺(一说黄颙)又加筑护城河的南北两堰:南堰在南濠、华豪,北堰在北门冲,用以蓄水为障 。同时增筑城上望楼48个,这就大大地加强了城的防御能力 。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护城河的堰决,后以石堵塞其决口 。
明嘉靖、隆庆年间,倭寇对沿海一带常常侵扰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倭寇曾攻陷广海卫的新宁,当时阳江的时局顿时告急 。为了加强防御,阳江知县王仲再把城墙加高了五尺,以防倭寇来犯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又浚濠修堰,越三年,飓风大作,城上楼橹周庐半毁,阳江同知方应时又重修 。至明毅宗崇祯十三年(1640),阳江知县孙自修又增修一次 。清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阳江知县孙廷铎又在四个城门上各加筑一个城楼 。
4、庄城
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阳江城的城墙已残破不堪,阳江知县庄大中重修全部城墙,当时阳江城顿时焕然一新,时人称当时的阳江城为“庄城”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阳江知县李澐又重修一次,雉堞宛然 。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又曾三次修葺城垣、城楼 。
二、拆城建马路
时至19世纪末,新式武器不断涌现,城堡在重炮面前,再不可能固若金汤了 。城池失去了原来的防御作用,反而还障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
民国18年(1929)夏天,阳江县长姚芝荣,开始将阳江城的城墙、城楼拆毁,开拓城内外的马路 。民国19年(1930)冬,建成了河堤路、环城北路、渔州路 。
民国20年(1931)1月,姚芝荣离任,李伯振任阳江县县长 。当年春夏之交,建成了南恩路 。民国21年冬,建成了兴仁路,民国22年夏,建成了环城西路,民国23年,建成了龙津路 。仅仅几年时间阳江城厢内外,一时马路纵横 。
三、阳江城过去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废南恩路总管府,单独设阳江县 。县的行政建制沿用宋元两代的都图制 。全县行政区域由乡、都、图、村组成 。明时阳江全县有6个乡(其中一个县城)16个都,40个图 。县城是文政都,下辖文政一图、文政二图,图下有17个坊,其中城内11个坊,城外6个坊 。清沿明制,但乡、都、图都有调整 。清后各朝的乡、都、图数有不同,阳江城内外的坊数也有不同 。当时全县有6个乡(其中一个县城)14个都,35个图,县城是文政都,都下有2个图,图下有20个坊,其中城内城外各有10个坊 。
阳江城街巷十分复杂,民国十四年(1925)版《阳江志》(林志)记载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一)城内有五马坊、永泰坊、花桥亭坊、崇善坊、宣化坊、濂溪坊、朗星坊,城隍后坊、里仁坊、德行坊、金鸡坊 。
1、五马坊:东门街、榕树巷、横石街、敦厚社 。
2、永泰坊:猪乸村、卜巷街 。
3、花桥亭坊:南门街北段、康阜社、县前街、青云路 。
4、崇善坊:南门街南段、万寿街、东边巷、古庙通衢南段 。
5、宣化坊:里仁上街、吴屋巷、镇前街、牛角巷(濠角巷)、华恩里、学前街、瓮洞巷南段、扳桂巷北段 。
6、濂溪坊:瓮洞巷北段、州背街、苏屋街 。
7、朗星坊:扳桂巷南段、马屋街东段、朗星南社、水阁坊(水角塘)、古庙通衢北段、苏屋巷 。
8、城隍后坊:马屋街西段、近贤里、中院街、盲婆巷、锦绣街、羊孖巷、永福街、书院街 。
9、里仁坊:丁屋巷、里仁闸、西门街 。
10、德行坊:盐场衙、水埒街、石头塘、高屋巷、甜酒巷 。
11、金鸡坊:五家邨、北门街 。
(二)城外有善利坊、龙津坊、环珠坊、兴仁坊 。
1、善利坊:月城街南段、津利街南段、太傅路、卖猪地、第三闸、利登里、永宁社、永宁里(豆腐巷)、第四闸、仁丰里(卖油巷)、第五闸、崇街里(织篷巷)、居仁里(黄屋巷)、第六闸、福缘里(麦屋巷)、金玉巷、第七闸北段、西门濑中段 。
2、龙津坊:月城街北段、津利街北段、新店、南濠、迎恩社(屋背濠)、东门园、宁恩社(南门头)、泰宁社、东山社、花厅、西宁社、永宁社(北门头)、三家店、塘基头(外基)、介福社(里基)、龙福桥、学地社、龙津一闸、龙津二闸、龙津三闸、龙津四闸、兴隆新街(劏鸭巷)、西门濑上段 。
3、环珠坊:第七闸南段、众人地、合壁、华濠灞岸社、西门濑下段、珠里街、铁巷 。
4、兴仁坊:华濠大巷,渔洲街、大阜街、麒麟社、黄屋巷、三铺街 。
据民国十四年(1925)版《阳江志》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版《阳江县志》(庄志)和嘉庆十七年(1812)版《阳江县志》(李志) 。载,“城外有迎恩、介福二坊,据县城旧图则迎恩坊在城南,介福坊在城北,今俱莫详其处 。”
四、阳江城九街十二巷
阳江城有“九街十二巷”之说,由来已久 。其他地方也有“九街十二巷” 。如何理解“九街十二巷”问题,是否还值得继续讨论 。
阳江城不论过去和现在,也不论是城里、城外或全城 。都远不止“九街十二巷” 。近400年来的阳江历来的志书(除2000年版《阳江县志》外)都没有“九街十二巷”的记载 。那么我们应如何去理解“九街十二巷”的提法呢?可否从如下两个方面探讨“九街十二巷”问题呢 。
【广东阳江城历史及“九街十二巷”】 1、历来所提的“九街十二巷”可能是阳江城过去颇有代表性或者颇为出名的街巷 。
2、“九街十二巷”的“九”“十二”是极言其多的虚数,不是实数 。如乐府中《木兰辞》有“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句,其中的“十二”显然是虚数,不是实数 。又如汉语成语中的“九牛一毛”“九霄云外”“九牛二虎之力”“九死一生”中的“九”也是虚数,不是实数 。“九街十二巷”的“九”“十二”都有可能是虚实,极言其多而已,并非实数 。当然如此妄作推想,亦恐有错,只好向方家请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