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历史上的七座水塔

【吉林长春历史上的七座水塔】 近代的长春是全国有自来水较早的城市 。早期的自来水是由水源地提供水源,通过输水管道用泵导入水塔,再传到需要自来水的地方 。很多老长春人对上世纪初长春的水塔有深刻的印象,他们亲切地将其称为“水楼子” 。老长春历史上曾有7座水塔,现在尚存3座,4座已经消失 。
1、现存的西广场“双塔”
水塔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其高高耸立的形象极具地标性,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从而成为所在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西广场水塔自建成起,就是长春的地标性建筑 。今天,水塔依然耸立在西广场中心岛 。它始建于1912年,是为解决长春火车站和满铁附属地内居民的用水问题,由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修建的 。
水塔高30米,圆柱形,上部是水泥浇筑,下部是钢板结构,内径10.2米,有效水深7.1米,可容水299.4立方米,1914年建成供水,日供水量300多吨 。水塔的水源地是位于铁北春日町(今台北大街)与今九台路交会处的满铁第一水源地,在那里挖了3眼井径为9.14米的浅水井 。
后来,由于满铁附属地人口增加,用水量越来越大,1933年,又在距离西广场不远处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给水塔,这就是“新京敷岛通水塔”,长春人将西广场的这两座水塔称为西广场“双塔” 。
“新京敷岛通水塔”高38.15米,内径13米,容量1000立方米,由满铁修建的多处水源地提供水源 。这座塔塔体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在浇注时做了许多线角,下部由8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作支撑,蓄水池底部和顶部作台阶状回收,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1948年长春解放后,两个水塔均由铁路部门使用 。
本世纪初,长春市政府相关部门对水塔进行维修,恢复其百年前的面貌 。如今,这两座百年水塔屹立在西广场,见证着长春的发展变迁 。
2、现存的小南站水塔
除了西广场“双塔”外,今天还可看到的水塔就是小南站水塔了 。它位于今北环城路与九台北路交会处西南角 。
1940年,日本满铁为了将小南站建成一个较大的铁路编组中心站,就在此修建了小南站水塔,供站内使用 。水塔高47米,储水量100吨 。
水塔的第一水源是位于今宽城区兰家镇赵家窝堡的一眼母井、两眼子井,日流量1500吨;第二水源是位于今兰家镇的纪家窝堡井,日流量800吨 。水塔附近修有一个蓄水1500吨的水库,还有一座加压站,通过加压把水送到水塔 。
新中国成立后,水塔除供应小南站使用外,还提供给水源不足的铁道部长春机车厂 。1970年,又在唐家营子(现蔡家)开辟了第三水源 。1988年位于北环城路1358号附近的长春北站建成后,小南站水塔停止使用,今闲置 。
3、消失的第一座水塔
1901年,俄国在长春二道沟修建宽城子火车站的同时,在火车站北侧修建了长春第一座水塔 。这座水塔高10米,储水100吨,日供水量1000吨 。水塔从伊通河西岸的团山堡取水,通过铺设内径为10厘米的两公里管道,将水导入水塔,供应车站、兵营和住户 。
宽城子火车站水塔的修建,是长春首次使用自来水的标志 。1935年,俄国将长春至哈尔滨段的中东铁路卖给日伪当局,随后,宽城子火车站废弃,管理人员调离,设备和水塔被拆除 。
4、消失的三座水塔
伪满洲国成立后,建净月潭为第一水源地,与之配套的南岭净水厂也于同期修建 。当时,长春市内由南岭净水厂供水的3座水塔分别是新发屯水塔、“南新京驿给水塔”、永春路水塔 。如今,这3座水塔都已不复存在了 。
今永安街与崇智胡同交会处西南角是昔日的新发屯水塔所在地 。新发屯水塔分3部分:下部由4根钢板铆成柱子作支撑,中部为瞭望室,上部为水泥筑成的圆形储水池 。新发屯水塔设计容水量为12吨 。水塔下面建有消防署,利用水塔瞭望室观察周边火情,利用水塔的水灭火 。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屯水塔继续使用,并在此成立永安街消防队 。20世纪90年代,这座水塔被拆除,消防队也撤消 。现址为吉林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 。
在今天解放大路与建设街交会东南角的吉林省人才市场大楼所在地,昔日是“南新京驿给水塔”,它建于1935年南岭净水厂投产后,塔高51米,直径16米,可储水约400吨,供附近地区使用自来水而设 。塔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为多棱柱体,底层外贴蘑菇石,中段设有多个细长条窗户,上层檐口下镂空处饰有棕黄色瓷砖的腰线,曾被评为“新京最美丽的水塔” 。新中国成立后,该水塔由长春市朝阳区自来水管理所管理,1999年被爆破拆除 。
此外,在西三马路与永春路交会处西北角还有一座永春路水塔,这是一座小型送水塔,1937年修建,也是为周边地区送水 。水塔成为永春路一带的标志性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该水塔继续使用,2000年被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