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腊山道教音乐

山东腊山,有“小岱峰”之美称 。腊山北麓有“祥龙观”,又称“三清观” 。观内正殿为“老君堂”,西楼即“邱祖阁” 。相传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在此修行,邱处机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曲谱繁多的道乐体系,流传至今,这就是风格独特的民间音乐——腊山道教音乐——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腊山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腊山是道教胜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 。腊山道教音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 。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道教韵,特别是道教龙门派始祖丘处机曾长驻腊山布道,现在腊山祥龙观内仍保留着“丘祖阁”遗址 。丘处机把腊山道乐和十方经韵进行广泛交流,他的弟子龙门派第十代主持杨清荣(腊山祥龙观创始人,江苏镇江人氏1478——1548)善长笙管笛箫之乐器,组织历代道徒齐合芝、杜永奎等进行反复演练,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 。
腊山道教音乐从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5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10位龙门派住持的精心演练,流传至今 。龙门派道乐第十九代传人,俗家弟子岳跃海,道号岳元庆,为腊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腊山道教音乐初时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他的弟子龙门派第十代住持杨清荣在腊山修建“祥龙观” 。杨清荣擅长笙、管、笛、箫等乐器,发展了道教音乐,经过历代道徒反复演练、创作,逐渐形成自为一体的腊山道教音乐 。兴盛时道徒多达300余人,边舞边奏,像“达教”就是一种演奏、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第十六代传人祁合智、第十八代传人杜永奎、雪永琴等在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曾多次参加山东省、地、县民间音乐会演 。
腊山道乐鼎盛时期,每逢庙会、山会期间,为赶会者演奏助兴 。1949年后,开始在民间收徒传艺 。1958年,道士杜永奎曾在“祥龙观”办起了“腊山音乐大学”,招收学员200余人,主要传授道教音乐演奏技艺、乐曲 。
腊山道教音乐主要是在道观传道诵经时演奏,用以烘托殿堂的神奇肃穆气氛 。有时道教音乐在外出做道场时演奏,后来婚丧嫁娶也请道教乐队,把道教音乐融入民间 。
【山东腊山道教音乐】 腊山道教音乐以吹奏乐器为主,有小管、大管、唢呐、笙、笛、箫等 。小管有的用锡制作,又名锡管,大管用梧桐木雕琢而成,大管、小管均使用芦苇扎成的哨子 。击打乐器有:云锣、云鼓、磐、小铜板、铛子 。
相传腊山道教音乐的曲牌多达360余首,有些曲牌为道长即兴而作 。例如道长杜永奎以东平湖景色为题材的《清河柳》,根据临清民间小调创作的《临清歌》,配合世人烧香还愿的《小拜门》,以灾民逃荒要饭,身穿柳絮套成的破袄的悲惨景象写出的《柳金絮》等近二十首 。历史记载,腊山道乐兴盛时门内门外道徒计300多人,各种曲牌360多首,现在所传记录已不及二十首 。
经过挖掘整理,腊山道教音乐现存曲牌有《临清歌》《小拜门》《打枣》《盘杠子》《柳金絮》《前奏曲》《清河柳》《二凡》《逗鹌鹑》《水锣音》《留青年》《登云路》《滚鼓令》《唐秀才》等 。
时至今日,每逢重大节日或清明节庙会,腊山乐台仍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而且还能欣赏到神奇而优美的道教音乐,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清河会》《小拜门》等等,游人至此,驻足倾听,彷佛穿越千年,回到了杨清荣时期 。乐音绕梁,不绝于耳,放松身心,感受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