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民间艺术

地处黄河中游流域 , 甘肃东南端 , 习称“陇东”  , 古称“北豳” , 是宁夏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 , 古有“控振萧关 , 襟带秦岭”之誉 , 是驰名世界的“黄河古象”的故乡 。这块沃土曾养育先民 , 是华夏农耕文明和中医药的源头所在 , 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在这里都留下了足迹 , 在这里歧伯开创了中华医学 , 成就了闻名中外的《黄帝·内经》蓝本 , 在这里周先祖公后稷“教民稼穑” , 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不为良相 , 亦为名医”的千古绝唱 。
在庆阳地区这块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黄土地上 , 广大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聪颖与智慧 ,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特别是剪纸、皮影和陇东道情更负盛名 , 是庆阳民间艺术的绝佳珍品 。这里的民间艺术作品 , 风格古朴、纯厚 , 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 , 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赞赏 。
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 , 因其发源、流行于庆阳地区北部的环县、华池、庆阳一带而得名 。它旋律优美 , 节奏明快 , 是蕴含中国西北戏曲之高亢粗犷、南方戏曲之婉转细腻的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 。它起源于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活动 , 因此它的唱腔含有僧侣唱诵经文的韵味 , 历经西汉、南北朝 , 唐、宋、元、明 , 清等朝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促使这种戏曲的艺术魅力日臻 , 以兼收并蓄、博釆众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0世纪初 , 环县艺人解长春 , 将陇东道情运用于皮影戏表演 , 并汲取庆阳民间小曲和民歌的优点 , 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陇东道情 , 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 , 深受庆阳北部山区人民欢迎 。
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别具一格 , 既粗旷明快 , 悠扬婉转又深沉哀怨、诙谐风趣 , 具有浓郁的乡上气息 。它的板路以花音与伤音为基础 , 包括激越豪放的“大开门”、婉转、凄怨的“还阳板”、风趣幽默的“菩萨案”、轻松舒展的“耍孩儿”和古曲“九莲环”等等 , 形成了陇东道情声腔音乐艺术的总体系 。尤其是它韵味特异的句尾拖腔(称为“簧”)与各唱段末尾一唱众和的悠长的拖腔(称为“麻簧”) , 以及吟诵、滚白、喝音等表演技艺 , 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运用独特的四弦、笛呐、渔鼓、简板和甩梆子、撞铃、笛子等乐器 , 音乐效果古朴、浑厚 , 丰富感人 。
陇东道情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在中国大西北历史文明的演进中 , 得到了大力弘扬 , 使之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 。1952年 , 甘肃省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曲工作者深入环县、华池等地 , 对陇东道情声腔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 , 编印了《陇东道情》资料 。1953年和1957年 , 以环县道情艺人为主组成的代表团 , 曾两度赴京表演 , 展示了陇东道情引人瞩目的艺术风釆 。1956年 , 陇东道情老艺人在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了坐唱形式的陇东道情 。1958年 , 庆阳县剧团首次将陇东道情搬上戏剧舞台 , 演出了表现当地著名人物“刘巧儿”的折子戏《挡桥》 , 以及《杀庙》、《吵宫》、《六姑娘》、《新媳妇不见了》、《最后的钟声》等历史、现代戏剧 , 深受城乡人民欢迎 。1959年 , 甘肃省戏曲剧院道情剧团编排了大型古典陇东道情剧《枫洛池》 , 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节目 , 赴京演出 , 名震京华 。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梅兰芳等戏曲艺术大师观看演出后 , 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此 , 陇东道情以独特的地方剧种和全新的姿态跻身中国各大剧种之林 。1960年 , 甘肃省将陇东道情定名为“陇剧” , 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 , 将陇东道情作为代表甘肃文化艺术特色的剧种搬上了戏剧舞台 。之后 , 庆阳地区也成立了陇剧团 , 编演了许多优秀剧目 , 并对陇剧音乐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 , 使陇剧这一艺术奇葩更为光彩夺目 , 新花常开 。1999年 , 陇剧诞生被列为20世纪甘肃十大文化盛事之— 。
皮影艺术
庆阳的皮影艺术 , 是与陇东道情并蒂绽放的“姊妹花”、它与陇尔道情共生共荣 , 根深叶茂 。
皮影艺术作为庆阳民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 , 多运用于常见的皮影戏表演 。然而 , 它的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 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 。庆阳皮影雕刻精细 , 风格古稚 , 兼收并蓄庆阳民间剪纸、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 , 创造了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它的人物造型风格主要有两种 , 一种粗扩浑厚 , 粗中见细 , 名曰“尺线”;一种精雕细刻 , 小巧玲珑 , 名曰“寸线” 。在镂刻手法上 , 釆用正侧面塑造和散点透视来表现人像的侧面、斜侧面、正面、俯视 , 仰视等多角度特征 。镂刻男女也有区别 。男性眼大身高 , 蒜头鼻子 , 窄胸部;女性弯眉凤眼 , 樱桃小口 , 通天鼻 , 无乳房 , 有唐代仕女的特征 。它还釆取不同的镂刻造型手法 , 活灵活现地表现各种人物性格 , 正面人物用阳刻法刻成空脸 , 反面人物用阴刻法刻成实脸 , 英雄人物刻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 表现其勇猛刚直正直人物刻成蚕眉风眼 , 表现其赤诚潇洒;小姐、姑娘刻成直鼻梁、高额头、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 , 表现其善良美貌;奸诈人物则刻成面白目小、颔突嘴窝 , 加以丑化 。道具、景物也雕刻得十分精致 , 惟妙惟肖 。帝王的殿字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龙车凤辇斑斓多姿 。珠光室气;宫廷内苑清秀雅致 , 花园亭台生意盎然 。此外 , 神仙佛祖、妖魔鬼怪、奇禽异兽、梦幻仙境等 , 设计构图想象力丰富 , 刻制手法异常奇妙 。
【甘肃庆阳民间艺术】 庆阳皮影的制做工艺极其考究 , 非牛皮而不用 , 而且对牛皮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 要达到平整耐用 , 厚度适宜 , 润泽透明 , 柔而不软 , 硬而不脆 。所以 , 通常选用青草期口轻的黑色公牛皮 , 经过浸沧、框架、阴晾、刀刮等多道工序之后 , 才动手设计构图、精心雕刻 。人物、动物、景物的雕刻都曲直有序 , 阴阳、虚实、疏密、长短错落有致 。皮影的着色也极其讲究 , 以大红 , 大绿、滕黄为主色 , 兼用少许蓝色、黑色 , 而且点染时只用纯色 。这样渲染而成的皮影色彩绚丽 , 色调和谐 , 人物栩栩如生 , 景物浑然天成 。
庆阳皮影的“用武之地” , 俗称“亮子” , 用长方形木框 , 绷上薄绵柔韧的白纸或白布制成 。庆阳皮影多用于陇东道情的表演 , 也有用于秦腔、眉户等西北地方剧种表演的 。它作为陇东黄上高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 不仅受到了庆阳城乡人民的钟爱 , 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关注 。它已成为许多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1987年 , 环县道情皮影队应邀出访意大利期间 , 曾巡回世界名城罗马、米兰、威尼斯、弗洛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 , 轰动一时 , 名震域外 。
民间剪纸
庆阳剪纸 , 俗称“窗花” , 是庆阳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佼佼者 。它古拙质朴的风格 , 原始粗犷的线条 , 以及简洁、明快、准确的表现手法 , 无不展现出这一民间艺术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
庆阳剪纸的题材广泛而细腻 , 日月星辰、山川花木、人物鸟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 以及与庆阳人民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牛驴骡马、猪羊鸡鸭、猫狗鼠兔等 , 都是庆阳剪纸所反映的永久性的主题 , 内容丰富多彩 , 令人眼花缭乱 。主要有表现吉祥喜庆、反映传统民俗的“二龙戏珠”、“吉兽进室”、“喜鹊闹梅”、“麻姑献寿”等;有反映生殖繁衍和美好爱情的“生命树”、“鱼儿钻莲”、“蝴蝶恋花”、“猫儿卧莲”等有祈求消灾降福、保佑平安的“老虎下山”、“狮子滚绣球”、“抓髫娃娃”、“送疳娃娃”等;还有表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王祥卧冰”、“唐僧取经”等 , 在世代承传的剪纸生涯和实践中 , 庆阳妇女掌握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剪纸技巧 。在色彩渲染上 , 有单色、染色、套色、剪绘和烟熏等多种手法在技巧运用上 , 有阴剪、阳剪、阴阳剪、对称剪、影影剪、折迭剪和随意剪等多种剪法 。
庆阳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 使庆阳剪纸形成了与全国众多剪纸艺术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与流派 , 庆阳县和镇原县流行的“人头鱼”、“人头虎”、“神鱼瓶”、“人头龙”、“人面鱼”等剪纸作品 , 反映了原始图腾文化的流传 , 其生命的象征意义非常浓厚 。庆阳剪纸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 表现出风格上的明显区别 。东部子午岭山区和北部环江流域 , 剪纸作品风格古老质朴 , 粗扩浑厚 , 保留着明显的原始文化的痕迹;中南部平原地区 , 剪纸作品工整秀美、华贵绚丽 , 古朴浑厚中融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庆阳的剪纸 , 不仅具有稚拙美 , 而且像陇东民歌那样清新、活泼 , 明快、质朴、粗犷 , 富于装饰性和创造性 , 真可谓“一剪之巧夺神工 , 美在民间水不朽” 。
庆阳剪纸独具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 曾引起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重视 。早在1930年 , 庆阳县城胡仙川的剪纸作品就在国外发 , 受到了海外美术界的赞赏近年来 , 庆阳民间剪纸作品不仅被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 , 而且走向了世界 。1988年 , 法中友协主席吉莱姆夫妇来到庆阳地区 , 对庆阳剪纸艺术进行了考察 , 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此前后 , 法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 , 都将庆阳剪纸作为人类艺术佳品展出和收藏 。
民间刺绣
庆阳刺绣是一种做工精美的最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它凝聚着庆阳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 展示了她们巧夺天工 的艺术创造力 。它以古朴、敦厚、粗扩的艺术风格 , 与中国江南秀丽细腻的苏绣 , 湘绣相映成趣 。
庆阳刺绣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 , 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 , 内容无所不包容 , 但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 。它与庆阳乡村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更是显而易见 。农村老汉旱烟锅上垂挂的绣花烟荷包 , 乡间孩童穿戴的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花红叶绿的绣花帽 , 农家炕头刺绣精美的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描娃枕 , 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绣花鞋垫 , 以及农家给老人祝寿 。嫁女、娶媳妇和生儿育女“做满月”的绣花寿帐、绣花鞋、绣花枕和“胖娃坐莲” , “丹凤朝阳”、“莲生桂子”等刺绣晶 , 生活情趣盎然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 , 更是庆阳民间刺绣的大汇展 。这天 , 从乡村到城镇 , 千家万户的孩子们佩戴的或自绣或购买的各色各样的荷包(俗称香包) , 真可谓琳琅满目 , 美不胜收 , 其中有惹人喜爱的胖娃娃、虎头娃;有小巧精致的各种荷包和粽子、石榴、金鱼、老虎、狮子 , 蛇、青蛙 , 螃蟹等;有用各具情态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合而成的“十二生肖”挂件;还有用各种小香包精心组合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猴儿啃梨”、“狮子滚绣球”、“鼠啃葡萄”等绣花图 , 给人以种种美的联想 。
庆阳刺绣以彩色绸缎和彩色布块、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 。在绣荷包时 , 还将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药粉掺人棉花团 , 包裹其中 , 再用彩色丝线刺绣 , 不仅色彩鲜艳 , 而且香味浓郁 。许多刺绣品 , 还要垂吊以红、绿、黄、青、蓝、紫各色丝线穗子 , 再缀以水银珠子、光片之类 , 看上去珠光宝气 , 赏心悦目 。刺绣针法上 , 有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等等 。刺绣过程中 , 还有剪绒、打结、锁边、圈金等工序 。庆阳民间刺绣不仅在国内颇有影响 , 而且受到国外友人的青睐 。由于庆阳刺绣等民间艺术的特殊吸引 , 1988年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年会在西峰召开 。近年来 , 庆阳刺绣开始走向市场 , 远销兰州、西安、上海、北京等地 , 为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
石兽雕刻
庆阳石雕艺术源远流长 , 人物、兽类和建筑装饰等石雕种类繁多 。而石兽雕刻 , 是遍及全区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 。它是庆阳的先民们将避灾降福、镇邪祈安的图腾崇拜意念 , 通过雕凿融人动物形体之中的一种奇特的古老艺术 。在辽阔的董志原上 , 葱茏的子午岭山麓 , 滔滔马莲河滨 , 漫漫萧关古道时常可见 。那雕刻精细、神态各异的石兽 , 或立或卧或蹲于坟墓前、农家院 , 各司其职;一些小巧玲珑的石兽还垂挂于农家小宝宝的胸前 , 煞是可爱 。
庆阳的石兽雕刻种类繁多 , 有石虎、石狮、石豹、石熊、石猴、石牛、石马、石羊、石鸡、石狗等等 , 统称为“瑞兽”、又叫“神兽”、“添福兽” 。这些石兽因用途不同 , 名称各异 , 置于村庄前的“镇庄兽” , 用以驱逐邪恶 , 镇守庄宅;立于坟茔的叫“镇墓兽” , 起着驱邪防盗的作用;挂在小孩胸前的叫“拴娃兽” , 为的是驱崇避邪 , 保佑平瓷筑在屋脊上的叫“屋脊兽” , 用以护卫庭院安全 。此外 , 还有“送病兽”、“陈列曾” , “拴畜兽”、“护门兽”等等 。它表达了庆阳人民对邪恶的嫉恨和对安康幸福的向往 , 是一种古朴的民间文化的反映 。
庆阳石兽 , 一般用当地河川的青石、白青石和硬砂石雕琢而成 。这些石兽雕刻工艺各异 , 有的精细 , 有的粗旷 , 有的只是一只兽的完美轮廓 , 但都造型美观 , 神态逼真 , 特别是石兽头部雕刻尤为讲究 。石兽有大有小 , 最大的比人还高 , 最小的如手中弹丸 。雕刻石兽的工匠 , 都是庆阳石匠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他们的斧凿之下 , 既有传统的造型和技法 , 又有新颖的艺术创造 , 注入了自己富于创新的想象和丰富的感情 。一些民间艺人还敢于按照自己的理解 , 展开奇妙的想象 , 使动物人格化 , 雕刻出了“人面狮子”、“人头虎”等艺术珍品 , 形成了庆阳石兽雕刻区别于其它地方石兽雕刻的一个显著标志 。
近年来 , 庆阳石兽雕刻艺术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外国艺术家的青睐 , 纷纷前来观赏、研究 。同时 , 这里也涌现出丫新一代雕刻艺术家 。使庆阳石兽雕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
民间面塑
“七月七 , 天上牛郎会织女;发白面 , 买颜色 , 蒸个巧娘娘献给你 。”这首顺口溜道出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 庆阳城乡妇女都要制作象征纯贞爱情的面塑“巧娘娘”的古老风俗 。
庆阳民间面塑艺术历史悠久 , 可以追溯到先周时期的贡奉、祭祀活动 。它用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 , 辅之以黑豆、红豆和各色颜料镶点、描画;制作方法有蒸、烤、炸、烙等等;技法上有捏有擀、有挑有剪、有扭有压;构图简洁明快、朴实大方 , 形象而又夸张 , 给人以明朗充实之感 。这里的巧媳妇们 , 用一个木梳 , 一只顶针、一把剪刀便可做成包容多种花卉、动物图案等面塑 。它既是美味佳肴 , 又是精湛的民间艺术品 。除了“巧娘娘” , 面塑制品还很多 , 有观音、八仙、寿星等神话人物 , 有猪、免、羊、鸡、象、虎 , 狮、牛、马、猴、凤 , 鸭等飞禽走兽 , 有牡丹、梅花、海棠、什锦等植物花卉 , 还有苹果、桃子、石榴、梨等果实塑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祝寿 , 葬丧、嫁娶活动 , 庆阳人民都要用千姿百态的面塑品表达自己美好的祝福和期盼 。此时此刻 , 实际上变成了庆阳农妇们制作面塑的大比赛 , 又是庆阳面塑年复一年例行的大检阅、大展览 。
庆阳面塑艺术 , 扎根黄土高原 , 充满黄土文化气息 。无沦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 , 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 。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 , 庆阳面塑艺术在内涵、形式、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更新变化 ,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