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甘肃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文章插图
中山桥,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 。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 。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 。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其观赏和纪念价值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
中山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最初叫“黄河铁桥”,它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滨河路中段北侧 。中山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但由于穿城而过的黄河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黄河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南北和东西交通必须依靠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 。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黄河赋予了兰州生机和灵气,留给兰州无数历史文化积淀,但也成为阻隔兰州交通的天堑 。

甘肃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文章插图
自兰州黄河以南归入中原王朝版图后,历代王朝为经营西域,保障西陲安全,对黄河兰州段桥渡的建设都极为重视 。但由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数千年来黄河兰州段上没有架设过一座永久性桥梁,桥成为黄河两岸兰州人民的千年期盼 。直至明洪武年间才在这里设置一座浮桥,名叫镇远桥 。
浮桥的建成,才真正起到了“控扼要冲,道通西域”的作用 。据说那时的黄河浮桥,是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 。在南北两岸竖有铁柱四根,用来系铁缆将船固定在河面上 。每到冬季黄河结冰时就拆除浮桥,而春季又开始重新搭建,浮桥就像年复一年的时令一样 。
如今,在中山桥的岸边还遗存有设浮桥所用的铁柱,人们称它为“将军柱”,重约数吨,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黄河浮桥一直沿用至清末,成为20世纪前兰州的要道 。
清末,兰州人口增加,对外交往加强,在黄河上建造一座坚固的桥,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1906年,清政府批准甘肃的奏请,动用国库银两修建黄河铁桥 。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用马车运到兰州,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

甘肃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文章插图
桥建成后,最初称为兰州黄河铁桥 。对兰州和兰州人来说,桥是纽带,将阻隔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连接了南北两岸;他是钥匙,开启了通向西域的商道,使兰州的特产得以走向各地,将各地的物产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黄河铁桥更名为中山桥 。
中山桥自建成百年以来,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地震摇撼、风雨剥蚀、车船碰撞,以及战火的洗礼 。历经沧桑之后,它依然用自己钢铁的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5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 。
中山桥自建成百年以来,它与兰州人一道历经变幻,亲身经历了兰州曾经的萧条破败,和如今的沧桑巨变 。以雄健的身姿横亙在黄河之上,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中山桥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中山桥 。可以说,历经百年,中山桥已不仅是兰州的象征与名片,更是兰州人的精神寄托 。在那里,每一个兰州人都有机会抚今追昔,与他们的祖先对话,解读这座城市的历史 。
【甘肃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甘肃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文章插图
黄河岸边屹立了整整百年的中山桥,之所以能历时近百年而雄姿依旧,这离不开兰州人对铁桥一以贯之的珍爱与保护 。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中山桥已经深烙在兰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 。中山桥是黄河上历史最悠久的桥梁,是深处内陆的兰州人最早认识西方的历史见证,在我国近代桥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史价值 。
现今的中山桥结束了其百年的通车历史,成为了一座永久性的步行桥 。一个世纪的风雨像画卷一样铺陈在黄河岸边,滔滔的黄河水翻滚着激情,目不暇接的诵读着它的史诗 。天下黄河第一桥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永远烙印在兰州人的心上 。
百年中山桥如同一部史诗,见证了历史沧桑,见证了时代变迁,见证日新月异的兰州 。中山桥、兰州城与黄河共同构成了四十里黄河风情线 。置身桥上,眺望远方,只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尽显现代城市之风貌,而黄河水就在脚下穿桥而过,波光粼粼,流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