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圩
刘铭传是淮军著名将领,抗法保台,首任台湾巡抚,被誉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 。刘老圩是刘铭传于1868年第二次辞官回乡,在合肥西乡择地兴建的具有皖中民居特色的圩堡型住宅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位名人的故事,在后人的口中流传;人生自古全凭奋斗,英雄原本来自民间,为国为民更得敬仰纪念 。
作为大别山余脉的肥西大潜山一线,交错横卧着圆洞山、紫蓬山等大小不一、近三百多座山峰,土石并存、林木茂盛,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 。
众多的晚清淮军圩堡群,就坐落在群山之间,巍巍然,似在无声地诉说那段风雨交织的历史 。历史只是一瞬间,但给我们留下的传奇、传说,却要用心去细细品味 。
【安徽肥西刘老圩、唐五房圩及传说】 圩堡是江淮之间特有的建筑形式,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多设有壕沟、吊桥、碉楼及功能不同的房屋,房屋不同于徽派建筑,以皖中特色为主,兼有皖南元素和质地,自成一体 。
肥西自古属淮夷,吴头楚尾,属吴、楚交争之地,长江、淮河擦肩而去,江淮分水岭将水分为两爿,一爿流入淮河,一爿注入长江 。两河文化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神奇,而这神奇中,淮军圩堡正是其中之一 。
在众多的圩堡中,大潜山紫蓬山一线,尤以张树声家族的张老圩,刘铭传家族的刘老圩,周盛传家族的周老圩,唐定奎家族的唐五坊圩最为著名,四大圩堡各有特色,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形成了江淮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缘山、环水、宽敞、高大,在小小的空间里,营造出大大的世界 。
圩堡中,人们常冠以老字,如张老圩、刘老圩、周老圩,是俗称,也是人们对人对物的尊称 。有敬重之意,更有圩堡体量大的内涵,若称呼有地位、身份的人为老爷 。一个老字,道出了不一样的分量,不一样的超凡脱俗的功底 。
四大圩堡中,又以刘老圩独树一帜,因刘家圩堡的独特,也因圩堡的主人刘铭传传奇的一生、独树一帜的秉性 。
刘铭传(1836-1895),合肥肥西人,淮军名将,抗法英雄,台湾首任巡抚 。1854年为对抗太平军在乡办团练,1862年编为李鸿章淮军,开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升参将,1864升至直隶提督 。1884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击法军八个月,取得胜利 。1885年台湾设省,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修铁路、开煤矿及新式学堂,筹划加强军事防务,对开发台湾多有贡献,被人称作“台湾近代之父” 。
1868年,刘铭传回乡择址(在原址东南约3000米)兴建新宅"刘老圩" 。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约6公顷 。建圩时四周挖壕沟垫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烧砖瓦,就近从山上取石料 。为了面对大潜山,刘老圩建筑坐西朝东 。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 。围墙上配有5座碉堡、炮台 。分内、外壕沟 。外壕有东南、东北角两大吊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7间,住有兵勇护圩 。过外吊桥进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 。
刘老圩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 。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 。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 。正厅北面是钢叉楼,两层五间,因大潜山侧有老虎洞,建此楼"压邪镇圩" 。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惟石桥相连,存放国宝"虢季子白盘" 。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 。厅后的小岛曾经是弹药库 。
刘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岛,是读书的好所在 。当年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 。据说刘铭传晚年时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吃,傍晚才准回家 。刘铭传的后代多在圩内居住 。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末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 。现仍存灾后重建的九间厅和当年种下的古柏、广玉兰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宽了 。合肥西郊的土路上,纤尘不染,是雨天,细雨绵绵 。远处隐约可见屏障似的大潜山 。刘铭传晚年自号“大潜山人”,即由此来 。在一块石碑前,碑上显示着此处的身份----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老圩 。虽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刘老圩还基本上保持着庄园风貌 。圩内濠水环绕,圩外树木葱茏,很有气势 。
跨过一座小桥,便正式走进了刘老圩 。一眼便看见了鼎鼎大名的九间厅 。这是圩内仅有的几幢古建筑之一了 。它经过了初步的修复 。面阔五间,硬山屋顶 。房梁上雕有精美的山水,人物木雕 。这是刘铭传当年会见亲朋的所在 。九间厅的东边就是原来的子药房旧址,破败不堪 。前面上午门窗皆不在,那残墙似乎在诉说着前尘往事 。整个圩子里就我一个人,我独享着这里的宁静 。漫步其中,听鸟儿的鸣叫 。荒草中四处散落着考古挖掘出来的柱基,条石,石鼓,向人们彰示着它当年的繁华 。
圩内有几棵古树 。有三棵数百年的古柏,四百年的榆树,一百年的香椿,它们都枝繁叶茂,似乎在守护着这座圩堡,见证着它的兴衰 。值得一提的是,圩内还有棵一百二十年的广玉兰 。那时中法战争后慈禧太后赐给刘铭传的 。他把它栽种到了故乡 。百年后,广玉兰成了合肥的市树 。
刘老圩里曾有一座盘亭 。当年刘铭传曾收藏了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盘 。他欣喜异常,建亭供奉,并亲撰《盘亭小录》 。此盘在刘家传了四代,历经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把它献给了国家 。圩外大堰有一岛,有栈桥与圩子相连 。刘铭传晚年拆了栈桥,每天接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到岛上,晚上再亲自摇船接回 。盘亭和读书岛皆很有人文意义,体现了刘铭传及其家族的精神 。
作为一名武将,刘铭传不仅抗法保台建奇功,而且喜欢书法,诗也写的不错 。晚年在家乡时有唱和,曾有一部《大潜山诗钞》 。在他多次解甲归田时,不仅吟诗作画,而且保护,修复名胜便成了他的一大乐事 。他筑盘亭,重建皋陶祠,重修大潜山庙,兴建华祖庵 。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 尊重和热爱,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
唐老圩
唐老圩是淮军故里圩堡群之一,又称唐五房圩,是晚清淮军将领唐殿魁、唐定奎兄弟俩所建 。坐落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境内)袁店乡,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数十亩 。圩子呈方形,占地百余亩,四面环水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五房圩临近丰乐河畔,离大潜山15公里,有三个圩堡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各离三四里,分别称为(唐)大房圩、三房圩、五房圩 。在唐氏兄弟中,唐殿魁排行老四,唐定奎排行老五,各自所建的圩堡,即以其排行定名 。1949年后为国家粮库,现存古建筑转心楼一座,平瓦房两幢 。目前,圩子外貌依旧,为袁店中学所占 。
唐殿魁,清 道光十二年四月生,咸丰年间在家乡与弟唐定奎等兴办团练,曾参与攻打寿州、三河、六安等地的太平军,后随淮军 刘铭传部镇压 太平军、 捻军 。唐殿魁最后在湖北尹隆河被捻军 张宗禹部包围,死于乱军之中 。清廷赐其 太子少保衔、予 骑都尉兼 云骑尉世职,谥忠壮 。
唐定奎,先前与其兄共同对抗太平军,后又入淮军,镇压捻军 。日本入侵台南时,经李鸿章推荐,唐定奎率所部“铭军”赴台,与日军对峙 。1883年,法军侵略越南,定奎带病布防 。中法战争结束后,定奎因病辞职归乡,建唐五房圩闲居 。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病逝,谥“果介”,著有《戌余吟草》 。
刘老圩和唐五房圩的传说
淮军将领刘铭传和唐定奎告老还乡之后,急于造圩盖楼,二人筹划多次,就是圩址确定不下来 。
一日,二人相约到山南大庙观光游玩 。原来这天正是三月二十八山南庙会 。只见路人不绝,人头攒动,红的是男,绿的是女,肩挑手提,纷纷去赶山南庙会 。二人到了山南,先到庙里烧香礼拜,然后坐在庙前凉亭上歇息谈心 。这时只见来了一位相命测字先生,打着一个招牌,上写“相面测字,未卜先知” 。刘铭传对唐定奎道:“此先生能未卜先知,你我何不试试看来 。”唐定奎称是 。于是便叫先生放下摊子,给二人测字面相 。
刘铭传是位将军,对测字本就不信,所以信手拣来一帖,拆开乃是一个字画,仔细看来是一具古尸 。刘铭传不悦,唐定奎就叫测字先生解释 。测字先生答道:“这幅画是一具古尸 。乃是‘居’也,二公莫非为居而愁,为住而虑吧 。”刘、唐二人十分吃惊,连连称是,不愧为“未卜先知” 。于是二人把回乡造圩之事和盘托出,请先生明言 。测字先生说道:刘公姓刘,“牛”也,离不开草,山上长草,草足而牛肥,居住之地万不可离山 。
唐公姓唐,“塘也”,离不开水,水干则塘枯,建圩万万不可离开水 。所以后来刘铭传才把刘老圩子建在大潜山脚下,唐定奎把唐五房圩子建在丰乐河畔 。两圩相隔50余里,一个在山之南,一个在山之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取阴阳二气,也就是后人们所看到的刘老圩子和唐五房圩子 。
刘铭传最后一次归隐时,把次女许给唐定奎之子唐致隆为妻 。后来,光绪年间唐五房圩子失火,把整个圩子烧的精光 。唐母刘氏,把父亲给的嫁妆10缸银子从地下挖出5缸,重建了唐五房圩子,并修建了唐五房圩子的走马转心楼,很是豪华 。现在这楼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袁店中学教学楼的北面 。
- 肥西巢湖白鱼的传说
- 安徽肥西三河镇二龙街的传说
- 安徽肥西舒王墩的传说
- 安徽肥西婚嫁习俗
- 安徽固镇濠城的古民俗
- 安徽淮北市口子酒的由来
- 安徽固镇垓下村冬天为何有放风筝的民俗
- 安徽固镇徐马桥 ? 新马桥 ? 许马桥
- 安徽萧县王二嫂子传说
- 安徽无为荸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