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吉昌屯堡戏剧、花灯、山歌

【贵州安顺吉昌屯堡戏剧、花灯、山歌】 作为文化艺术,最能反映一个部族、一个区域群体的心理特征、思维倾向、价值趋向的物化事态 。戏剧、花灯、山歌、唱书、孝歌、念佛等,其中地戏又是屯堡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
一、戏剧
屯堡是农村寨子,可戏剧发展、表演水平在安顺周围早已闻名 。根据《安顺文史资料》第十八辑记载:安顺是光绪十年才有川剧,1938年滇剧入黔先到安顺,京剧更晚 。我村受安顺影响,首先是演川剧,由老先生石钟玮(字介凡),这一辈开始 。约在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演《柜中缘》等 。后来以胡德美先生、马政刚先生这一辈,由于经商到贵阳,把京剧带进了我村,如《打龙袍》、《遇皇上》、《甘露寺》等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田应宽先生演杨子荣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全场,演红当时的安顺县 。公演十五天之久不能回村,在驻地部队(住天台山下)慰问演出,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评价,把我村戏剧推向高潮 。改革开放后,十八会成立戏剧组,上演《打渔杀家》、《打鸾架》、《铡美案》等传统段子 。九十年代以石林元主持成立宣传队,左贵平演董永的黄梅戏《天仙配》享誉大西桥全镇及天龙等周边村寨,并多次获奖 。因此,戏剧是我村的传统,安顺东门外只要有表演队的村寨,提起吉昌屯,都说:“吉昌屯演戏曲是传统,其他村寨不敢比 。”
二、花灯
花灯是与地戏相对应的屯堡文化艺术 。它质朴抒情的艺术个性却与粗犷、豪放的地戏大不相同 。一个曲调丰富、婉约;一个单一,高亢 。一个演出内容贴近生活;一个只演历史争战故事 。一个充满民间生活情趣;一个只觉战争的硝烟未散 。一个演才子佳人,风花秋月;一个演英雄忠臣、精忠报国 。一文、一武、一弛、一张,构成了吉昌屯人文化生活多层面、多元化、多彩多姿的文化体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正月、七月间,白天地戏,晚上花灯、京剧、黄梅剧并存,生活丰富多采 。
旧时屯堡有“白天跳神,晚上玩灯或唱戏”;又有“上街玩灯,下街唱戏”之说 。因为是上、下街两堂地戏,晚上也必须分开是上街玩灯,还是下街演戏 。现在晚上演戏就不分上下街了 。
花灯所演内容有:《墙头记》、《破碗记》、《水打蓝桥》等 。花灯灵活运用,随机应变 。服饰方面:旦角多同于屯堡妇女服饰;生、净、丑角,我村占优势,有戏剧服装;唱腔多用莲花落、孟姜女寻夫等唱腔和一些地方小调 。场中可俩白(道白),说调皮话,诙谐、调侃,调节演出气氛,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俩白多用屯堡方言中的言子等,这是屯堡文艺生活的特点之一 。
三、山歌
屯堡山歌,闻名全国,作为屯堡人,每个都能随口来两三个,我村也不例外 。这项活动受屯堡青年男女所喜爱,但在旧时,由于封建原因,许多场面不能公开唱 。现在就不同了,在家里、街上、田头、地里、路上、山坡上四处均能听到山歌 。山歌是应景抒情,现场编唱,讲究押韵、应对如流、随口而出、出口成章 。因此有“山歌无本,全靠嘴狠”之说 。多为男、女对唱,男问女答、女问男答,谁中断,答不出来为输 。因此,能唱山歌的均有“土秀才”之雅称 。
四、唱大书、唱孝歌、念佛,属于屯堡人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属民间文化范畴 。能增长见识,了解历史,劝人走正道,包括处事为人等 。妇女们也喜欢,因为易学、易懂、易记、易传 。
1、唱书
除了地戏、花灯外,村里的文化还有既方便,有简单,很有趣的唱书 。旧时不论季节,只有白天少有唱,晚上只要有空,就有这项活动 。这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人说唱来给大家听,取材于地戏剧本或折子小段,如《蟒蛇记》、《水打蓝桥》、《二老谈家常》、《夫妻骂五更》等 。
2、唱孝歌
唱孝歌是屯堡人在丧事场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屯堡丧葬文化的一部分 。老人过世,灵柩要在家里停放几天,晚上守灵,就会有会唱孝歌的人来唱 。在我村能唱孝者地戏演员占大多数,他们不管孝家贫富,都要到 。有时遇上两家以上,他们一夜一家,平均划分 。唱孝歌只用一鼓伴奏,音调平缓悲凉,内容是劝人行善,讲究孝道的 。开场和首尾的“飘带”要讲究些,掌握尺度地祝贺孝家办丧事后,万事如意等 。所唱书目有《二十四孝》、《报娘恩》、《弟兄分家》、《叹家常》等 。灵堂唱孝歌,是一种教育人的好方式 。唱者深情投入、催人泪下,以歌唱形式哀悼怀念死者;听者能从孝歌劝世内容中受到道德伦理教育 。
3、念佛十四、屯堡戏剧、花灯、山歌
念佛,是屯堡妇女们的专利,男子不念 。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喜爱 。他们在红、白喜事场中尽情发挥,乔迁新居大喜场中恭贺主家 。他们唱四季、念百花、数十二月节气等 。念古今历史、念行善积德的故事、念忠孝仁义的传说 。在收尾时就带出“佛也,南无阿弥陀!”这是念佛结尾的固定式 。
这些中老年妇女们,进佛堂、进庙宇、朝拜众神,口念佛经 。闲时,念佛歌,用伦理道德教育人们,体现了他们心地善良的一面 。
屯堡地戏
跳神,是屯堡人屯田定边后,为了不荒废武功,采取既练武有娱乐的一种方式 。现在有关专家定性为;戏剧的“活化石”,非常有道理 。但有些资料分析为军傩,是傩戏发展起来的 。这与事实、历史不相符合,因为跳神的整个演出过程和表演方式完全跟“傩”字辈的区域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由于跳神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现代人叫地戏,完全符合其形势、内容 。
屯堡跳神历史悠久 。有上、下街两堂,上街是《薛仁贵征东》简称《征东》,下街是《薛丁山征西》简称《征西》 。下面从演出时间,演出程序,表演方式分别介绍:
演出时间,每年两次 。正月初二开始从上街先跳,初三下街,依次到十五,都是在白天跳神 。十六开始至十八这三天上、下都跳 。七月间跳“米花神”,预祝五谷丰登 。在晚上跳,不分顺序,各堂一夜,跳三至七天结束 。
演出程序,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从广义来讲,开箱祭神,请出脸子,依次是扫开场、跳神表演、扫收场,封箱祭神收脸子放柜里等 。旧时非常认真、讲究,放脸子的柜其他人不能动,特别是妇女不能摸脸子、不能靠近柜 。不是演员同样不能乱摸乱动脸子,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要招报应 。每次开箱祭神,封箱祭神都要烧香点烛,由老演员主持 。扫开场和扫收场都要有吉利的唱段,然后就是跳神,我村两堂神的方式都一样,是先帝王,把皇帝位置摆正,然后是文臣武将 。设朝,帝王开场后必然先下吉利唱词:
贞观天子座龙庭,掌管山河社稷清 。
日月屡屡生瑞草,凤阁朝朝起祥云 。
山河壮丽增光辉,五谷丰登贺太平 。
外域年年来进贡,年年进贡瑰宝珍 。
然后,帝曰:“众卿家,有事奏上,无事退朝” 。接着番邦战书下,天颜大怒,调兵遣将,元帅出征 。番将带兵抵抗,元帅过关斩将,最后胜利回朝,天下太平 。
在正月跳神期间,还穿插开财门等 。如到外地演出,还要参神台、参寨门 。这样,每堂地戏没有一两个“土秀才”,是不行的 。由于是纯朴的地戏,内容都是唐朝贞观年间的征战故事,更能证明我村的屯堡特性 。因此,我村是明初征南定边的军队屯田后裔 。演唐初忠臣良将、勇士忠君,就是缅怀征南的先人,同时,也能教育后代忠君为国 。
表演是跳神的主要内容:它有独特的形式和严格的屯堡风格 。从服饰、道具、伴奏、唱腔、道白、表演套路等群体中表现出来 。服饰是以脸子戴于额前,清纱蒙面,腰围战裙、背上背包、包插小旗四面、手拿扇子,手巾表演文戏;武戏则手拿刀、矛、戟、枪、棍、锤等武器表演,武器为木制 。涉及到山、水、桥梁等用象征虚拟,写意来表达实情、实景,如用桌子表示高山关隘,中间扯一块白布表示大河等 。唐、番两边主将各带领一队演员,在场子两边走三圈圆场,一个“二龙吐珠”,两个龙摆尾,表示千军万马征战数千里 。用一锣一鼓伴奏,唱腔无乐器伴奏,不分角色,无曲牌,简单、朴实、古拙、高亢;只有平调、喜调、悲调 。
平调多为七字句,叙述故事情节,喜调亦是如此,有的一人唱完后,大家合唱最后三字;有的一唱上四字,大家合下三字,看情节而定;悲调又称“传十字”,多为十字句,用在悲哀剧情之处而得名 。表演方式,最基础的为“二步半”,跳神无论任何套路动作都离不开“二步半” 。因此,学跳神首先得学“二步半”,一切用鼓点指挥,从出马门、亮相、走圆场、武打、文演等均由鼓点、二步半构成 。武打套路共二十八路,分解动作很多,如套路有;隔枪、搁枪、花枪、摇枪、挡刀、碰刀、挂刀、接刀、靠拐、撩须、浪棍、理三刀、杀四门、苏秦背剑、古树盘根、雪花盖顶等 。整个过程套路加分解动作,有力、粗犷、勇猛,没有虚打虚杀,不是在练武、演武是在干什么?所以,地戏是屯军堡子为了练武的一种表现形式,经过数百年变化,成为今天的地戏表演 。
屯堡两堂神并存,和睦相处 。为延续屯堡文化作出了贡献,近十几年来,外国朋友时常光临 。因此,现在演地戏也不分时间,即来就演,是发展旅游的景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