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西乱弹


河北临西乱弹

文章插图
【河北临西乱弹】 乱弹是中国诸多戏曲种类中的一个古老剧种 。它大约产生于明朝正德与万历年间(1506—1620年) 。清朝康熙年间乱弹分东西两路传入河北省和山东省 。西路乱弹流行于河北省的高邑、元氏、赞皇、藁城、晋县等县市;东路乱弹流行于河北省的临西、清河、南宫、威县和山东省的临清、夏津、武城、冠县等县市,尤以原山东省临清县西部(今临西县)的发展为快,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了自己风格而高出于其他地方乱弹艺术之上 。
以临西为中心的东路乱弹艺人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逐步使唱腔具有了花腔的特点 。因此东路乱弹也叫花腔乱弹 。它强调唱腔高亢与低回相结合,高亢而不艮,低回而吐字清晰,唱腔末尾翻高以入笛,行腔声笛一体而悠扬 。东路乱弹的男女唱腔均为真声吐字而假声拖腔,宽音大嗓,慷慨激昂,十分强调力度 。其慢板过门的伴奏旋律流畅而华丽,比演唱的旋律更为俏丽复杂 。清朝后期,东路乱弹的唱腔和板式已经相当完美 。演员紧扣板式和剧情,把唱词唱得或轻、或重、或急、或缓、或喜、或哀,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乱弹唱腔既热烈、奔放,又委婉、细腻;既明快、质朴,又浑厚、和谐 。其剧目和表演也在不断改进中更受群众欢迎 。
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是东路乱弹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乱弹在临西的流行最为普遍,域内班社众多,除有几个专业大班外,还有农闲班十几个,另外不登台唱戏的乱弹吹唱班—食盒班就更多了 。生、旦、净、丑各行当同台献艺,忠、奸、善、恶共演绎人世悲欢 。其演出范围扩展至德州、天津、邯郸、聊城等地,成为与河北梆子、京剧鼎足而立且最受欢迎的剧种 。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东路乱弹的辉煌时期 。1957年,临清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和繁荣乱弹这一古老剧种,组建了80余人的“临清县乱弹剧团” 。该团因阵容强大、表演精湛,编演了《大刀王怀女》、《韩夫与贞娘》、《神灯》等新剧目,把演出范围扩展至济南、淄博、青岛、烟台、石家庄、保定和山西、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声誉很高 。
1964年临清县西半部划归河北省成为临西县,“临清县乱弹剧团”划归临西县,更名为“临西县乱弹剧团”,后改为“临西县文工团”,一方面唱乱弹戏,一方面演出河北梆子、歌剧、吕剧和豫剧的现代戏 。1966年后县文工团不再唱乱弹戏,农村的业余乱弹坚持唱了几年移植“样板戏”后也相继解散 。至此,乱弹戏的演出在临西县宣告结束 。
乱弹戏消失后,临西县的乱弹剧艺人虽无力回天,但仍痴心不改地守护着乱弹的破落家底,并积极地组织乱弹吹唱班服务于红白事和节日庆典 。但就是这用人不多的乱弹吹唱班也越来越难以凑成了 。因土地承包和剩余劳力打工,年轻人不愿学乱弹,老艺人又相继去世,组织一个像样的吹唱班需要在本县和邻近县遍地去找 。现在能吹、唱乱弹的人已是屈指可数,能吹好、唱好乱弹的更是寥寥无几 。
以临西为代表的东路乱弹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曾经在临西及其周边县市绽放出多么绚丽的光彩,曾经给这些地方的一人带来不少的欢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路乱弹是优秀的,宝贵的 。百姓盼望以临西为代表的东路乱弹,能够在国家保护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得到新生和继承,盼望它能够重振雄风,使这枝民族文化的奇葩在艺术的百花园里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