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的称谓

近年来的影视剧作品中 , 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中 , 大量的古装戏作品热播 , 深受观众喜爱 , 其中反映帝王的作品更是备受观众的喜爱 。在帝王与他人交谈中常用到一些词 , 这些词的本意观众并不了解 。
“朕”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 是皇帝的专用自称词 。但在秦朝建立前 , 使用“朕”字并不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显赫尊贵的身份 , 屈原的《离骚》中便有“帝高阳之苗裔兮 , 朕皇考曰伯庸”这样的词句 , “朕”在此仅是一个自称词 , “朕 , 身也”(《尔雅·释诂》)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 以皇帝自居 , 遂将“朕”作为自己的专用代称 , 才使之成为显示皇帝权势的标志 。
古代的帝王们在自称上仍不乏谦逊之词 , 即使是在与臣下的谈话中 , 经常使用孤、寡之类的谦称 。孤 , 又称孤家;寡 , 也称寡人 。孤家、寡人二词都带有缺少德行之意 , 即指自己为少德之人 。
“不谷”也是帝王君主常用的一个自谦词 。谷 , 作为一种粮食作物 , 用于养人 , 而引申为善的意思 。不谷 , 则是喻指自己不能像谷一样 , 供养人们 , 再引申则是说明自己是不高明的人 , 或不能以德待人 。
古人常把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为“圣” , 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 , 孟子被称为亚圣(意指仅次于圣人的人) 。到后来又专门用语皇帝 , 称皇帝为圣上、圣驾 , 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都被冠以“圣”字 , 如皇帝的谕旨又称为圣旨、圣谕 。
皇帝还有一个特定的称谓 , 即“万岁” , 然而“万岁”一词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 , 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 , 而且不分上下贵贱 , 均可使用 。但有了皇帝以后 , 群臣多于朝廷中欢呼“万岁” , 以示对他的祝愿 , 于是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对皇帝的一种敬称 , 而其他人则不能再使用了 。皇帝既然是“万岁” , 那么皇帝所封的诸王则被人们敬称为“千岁” 。
在皇帝专用的敬称词中 , 还有一个“驾”字 。驾 , 本是指皇帝的乘舆(载人的车) 。古人认为 , 天子应以四海为家 , 不以宫室为固定的居所 , 应该乘车巡行天下 , 因此 , “驾”字便被借用来尊敬帝王 , 如圣驾、尊驾;就是皇帝死去 , 也要叫晏驾、驾崩 。
在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敬称词中 , 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 。“秦汉以来 , 于天子言陛下 , 皇太子言殿下 , 将军言麾下 , 使者称节下、毂下 , 二千石长史言阁下 , 通类相与言足下”(段成式《酉阳杂俎》) 。陛 , 原指宫殿的台阶 , 蔡邕在《独断》中写道:“陛 , 阶也 , 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 , 执兵陈于陛侧 , 以戒不虞 。”意思是说 , 陛 , 即台阶 , 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 。皇帝每次升殿(进入大殿) , 必定要派可靠的大臣手持兵器站在陛的旁边 , 以防发生意外 。群臣向帝王上言时 , “不敢直斥 , 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 , 因卑达尊之意也” 。也就是说 , “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陛下 , 进而又以地位低卑转指帝王的高尊 , 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
“殿下”与“陛下”一样 , 也是因在殿堂接见群臣而得此称 , 但“殿下”通常是用于敬称皇太子和诸王 , 有些朝代也用“殿下”敬称皇太后、皇后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曾一度用来称谓过皇帝 。
“阁下”一词 , 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一种敬称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 , 有阁的人家无疑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 , 这些权贵手下的属官、属吏便以自身之卑 , 反过来敬称阁中之人为“阁下” 。不过 , “阁下”称谓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 也没有严格的限制 , 除去有社会地位的人之外 , 一般在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 , 都可以使用这个敬称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陛下”、“阁下”两个敬称词在使用上约定俗成 , 逐渐规范化 。凡敬称帝王君主时用“陛下” , 而敬称行政长官时 , 用“阁下” 。麾 , 是古代用于指挥军队的旗帜 , 以此象征或代表主将、主帅 。“麾下” , 则是部下、部属对主将、主帅的一种敬称 。
“足下”一词的源出 , 至今尚未考证出结果 , 但有一说 , “足下”的称谓始于春秋时期一位叫介子推(又记为介之推、介推)的故事 。
介子推是晋国的一位隐士 。晋献公在位时 , 十分宠爱骊姬 。后来骊姬生下一个儿子奚齐 , 为了能册立他为太子 , 骊姬大耍阴谋 , 散布谗言害死已册立的太子申生 , 并将其他皇子逼出宫外 , 其中有重耳 。重耳在外流亡长达19年 , 他的舅父狐偃和介子推等人始终陪伴着他 , 历尽艰辛 , 患难与共 。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 , 秦国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 。途中 , 狐偃向重耳邀功 , 以求日后能得到重用 。介子推对此极为反感 , 不愿意再与狐偃这样的人同行 , 便不辞而别 。
重耳回到晋国后 , 即位为国君(即晋文公) , 凡随同他一起流亡在外的人一律论功封赏 , 却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此时的介子推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 , 携老母一起隐居于棉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 , 至死绝不与晋文公见面 。文公为寻他出山 , 令人搜山 , 未能找到介子推 。于是文公下令放火烧山 , 以迫使他出山 , 不料介子推竟抱木烧死 。文公知道后 , 赶到介子推母子藏身的地方 , 拍打着介子推临死前抱着的那棵树哀叹不已 。他让人伐倒这棵树 , 制成一双屐(木鞋 , 形似今天的拖鞋) , 穿在自己脚上 。从此以后 , 晋文公经常低头看着自己脚上的屐 , 痛心地说道:“悲乎足下” , 意在自责 。
【中国帝王的称谓】 “足下”一词 , 最初可用于上下、同辈之间的敬称 , 后来一般只用于同辈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