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人向来重情重义,在民间除了家庭亲、联姻亲以外,还有一种特殊之亲,叫做“过房亲”、也叫“寄拜亲” 。
【崇明过房习俗】 所谓“过房亲”大致有三种情况:
其一,父母生下孩子后,由于旧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加之生活贫困,不少孩子并没有成年就夭折,因此,担心身单势薄不好养,为了解除孩子的关煞,将其过房给富裕兴旺之家,有一个依靠照应,免其蒙难夭折;
其二,由于我国自古有“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 。因此,旧时乡间,有无子嗣认为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一些无子女的人家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总要千方百计从多子的哥哥弟弟处或姐姐妹妹处领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并举行过房仪式,再立过继文书;
其三,按照习俗,孩子与父母的八字不能相冲,要请算命先生进行卜算,如有和父母相克,犯冲家长而难以养大,将其“过房”或“寄名”给生肖相合的人家,孩子亦跟过房父母的姓氏和子女的辈分起姓名(乡间也称寄名出姓),随后送往寄父母家祭祖拜灶,并送一只碗和一只调羹,意在祈求平安和表示已成为过房父母家中的人 。事后,过房父母并不负担抚养责任,仍由生父母抚养,过房儿子、女儿也不继承过房父母的财产,旨在图个幸福吉祥 。这样,孩子会得到两家人双份关爱的福气,喻示着将来身体结实,逢凶化吉,好运当头,健康成长 。
从此以后,过房儿子和过房女儿都称过房父母为“寄爹”、“寄娘” 。同时,双方要互送礼物,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很丰富,经济也不发达,所以随礼很简单,没有太多的挑剔,只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寄托和情意 。诸如过房父母给过房儿子或过房女儿做一套新衣服 。过房儿子或过房女儿长大后,逢年过节带烟酒糕点水果等礼品看望寄爹、寄娘 。中国乃礼仪之邦,礼尚往来体现了乡间的传统礼仪,是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如今在乡间,那种传统的寄亲已没有了 。但是,另有一种寄亲却在乡间常见,则是相互间进行寄亲,即:由于双方父母之间关系较好,双方的子女互相之间交换着寄亲 。这种寄亲,没有任何仪式,既不按寄姓改姓,又不按寄名起名,只是双方的子女互称双方的父母为寄爹、寄娘 。
寄亲虽没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但彼此往来,亲亲热热 。那是一种缘、一种情、一种爱,人世间多少真情洋溢其中 。
- “干爹”与“过房爷”
- 宁波的“过房亲”和拜师傅
- 江西上饶古代的婚嫁习俗:担嫁妆
- 荥阳贾峪风俗
- 江苏如皋的祝寿习俗
- 如皋民间起名习俗
- 江苏如皋丧葬习俗
- 湖南益阳饮食习俗
- 湖北黄梅的礼仪习俗
- 河南鲁山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