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陇东旱码头上的赶脚人】 赶脚人,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佣的人,也称脚夫或脚户 。平凉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上商贾云集,交易不断,被誉为“陇东旱码头” 。在这个旱码头上,曾活跃着成千上万的赶脚人 。
清末民国初期的平凉脚户,所走的路线大致有三条:一是走西安,即沿泾河东行到咸阳、西安;二是走口外,即北上到银川、包头、西宁;三是东上到石家庄,甚至到天津口岸,与洋人做生意等 。在长途贩运中,最具活力的是经营皮货,即“宁夏的皮子平凉熟” 。脚户们把蒙人需要的货物带入蒙地,又将蒙地出产的牲畜带回,往往转手就可获得数倍利润 。商业贸易转运及商行的发达,又带动了客店业的兴盛 。这些脚户大都归属商行 。当时,这些商行备有骆驼、驴、骡子,雇有脚夫、伙计 。长途贩运除了皮货外,还有盐、烟、茶、麻油、糜谷豆类,以及棉花、布匹、丝绸、纸、药材、煤炭、杂货等 。
文章插图
比较有名的有文茂祥、正兴隆、祥发和、德心店、裕生祥等 。早年以驮骡贩运为业的白受山,后与杨茂林合伙经营京广杂货,立号“文茂祥” 。后生意扩大,白氏遂独自经营,垄断陇东时装、毛呢、绸缎、化妆品、首饰生意 。并在西北各省及武汉、天津、上海等地设有分号 。原平凉商会会长吴九如,少时家贫,以赶脚为生,稍长即改业为商,在平凉东关开设“锡裕丰”商号 。驮运商人班普臣,初有骆驼70峰,往返于甘、陕、川诸省,运销青盐、茶叶、食糖等 。1938年与马辅臣合作,联运青盐到平凉、汉中一带 。回脚则购驮汉铁、川线、茶叶、川纸、调味品到西宁,往返皆获利 。
据文史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文茂祥、索兰载等4家商行有骆驼120峰 。到民国28年,骆驼达到400多峰 。有驼店6家,过载店22家,车马店51家,脚行店68家 。
文章插图
平凉赶脚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过有益贡献 。抗战期间,沦陷区部分工商业内迁,货源增加,军事运输繁忙,平凉驿运兴盛 。民国28年(1938年)7月,甘肃成立省车驼管理局,在平凉设有办事处 。征雇民间赶脚人或公方买车征雇运夫,以军事化手段进行管理 。他们编队行动,马拉车15至20辆为一队,骆驼30至50峰为一队,平凉共组织车驼队10多个为前线运送物资 。为便于管理,每队发旗一面,各队有队长、班长、兽医、炊事员 。1949年,平凉脚户积极参加支援解放大西北行动 。当时,参加军运的驴、马、骡有835匹(头),骆驼181峰,胶轮大车310辆,还有木轮车、铁轮车、手推车等 。
相对于其他行业,赶脚是一个苦差事 。俗话说:“骑驴的不知赶脚的苦” 。据几位当年赶脚的老人讲,赶脚人有三怕:一怕寂寞,想家;二怕暴雨雪,天灾;三怕土匪,人祸 。其中,思乡之情伴随着整个行程,长夜难眠 。为了生活,脚户们长年漂泊在外,他们一般都是有家室的,但因为走得太远,家里的女人抱怨:“花椒树上落雀雀,一对对丢下个单爪爪”,“羊羔儿跌下前脑畔,哪个女人不想自家的汉?”赶脚的也抱怨:“三月里(的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哟)这样苦命?离家的(那个)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我那个妻子呀还在不在家中?”
文章插图
脚户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意无意间给平凉带来了外界新鲜事,也把平凉的物产驮向了远方 。
赶脚,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脚户们风尘仆仆,络绎于道 。高兴时就唱:“东方发白(着)天大亮,十八个骡子走泾阳;太阳上来(着)放光芒,吆骡子的脚户哥喜洋洋 。”脚户哥喜欢传唱的花儿《八来歌》情真意切,道出了脚户们的漂泊生活:“白纸上写一个黑字来,黄表纸上拓着个印来,有钱了带一匹绸子来,没钱了带一匹布来,有心了领一回尕妹来,没心了辞一回路来,活着是捎一封书信来,死了是托一个梦来……”
- 独具一格的陇东香包刺绣
- 顶在头上的规矩:冠制
- 鸟屎掉头上怎么办
- 头上长很多头皮屑怎么办
- 土家族男人的三件宝
- 太岁头上不动土:建宅禁忌
- 松花江河灯
- 如何识别头上是否有螨虫
- 和尚头上的6个点、9个点是什么意思
- 水族妇女头上插木梳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