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建瓯饮食习俗
建瓯(ōu,建瓯,简称芝 。福建省南平市所属县级市)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 。它讲究配料,考究时令,深受往来宾客的喜爱,小吃扁食(馄饨)以敲打猪后腿瘦肉为馅,鲜甜香脆;秋冬板鸭以不油不腻著称,不仅当地人送人情、办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备,而且深受外客欢迎;豆浆粉条,经济方便,富有营养,是传统早点,深受喜爱;冬季冬笋炒底,鲜甜嫩,堪称名菜;建瓯光饼,配料和制作工艺讲究,松软香酥;近年鱼丸也成为通常点心应市;东游一带的“夹鞑仔”,用熟芋拌出粉,研压成皮子,用扁食馅包成鸡抓形,煮法与扁食相同,家家会做,特有风味 。
纳底、太平蛋、榛子焖猪排,蒜头焖鳝等,也是建瓯的特色菜肴;简便调节生活的,多有粉、面、薄饼、磨粿包、鼎边粿等 。
产妇“做月”,大量用家酿红酒,土鸡、鸡蛋、猪尾骨 。日进五餐,多以蛋肉酒、粉干为点心 。
宾客光临,主人必倒茶敬烟 。对初会的客人,农村人多用冰糖茶、炖甜蛋招待,城里人买一碗扁食作点心招待 。
建瓯斋菜素馐,不论盘装干菜,还是碗盛汤菜,或是碟上小吃,名称无非三大类:荤名类,如酥鸡、斋鸭等,形似荤食;俗名类,如炒香菇、朱菇炖豆腐等,直奔主题,揭示内容;雅名类,如纤纤玉丝(即冬笋窝底)、织锦金梭(即酥鸭)、晶莹凉糕(即莓荠糕) 。它们大多就地取材,选料考究,制工精、配伍全、色泽鲜、入味宜、上口适,清香诱人,别有风味 。主要用料有:植物油(山茶油、菜油、花生油、豆油、芝麻油),菇类(香菇、红菇、魔菇、炭菇、鸡肉菇、梨菇、茶树菇、线孢菇等),竹笋类(毛竹笋、石竹笋、黄竹笋、秋竹笋、苦竹笋、绿竹笋、方竹笋、花壳仔笋、烟笋干、白笋干、玉兰片等),淀粉类(蕨粉、葛粉、木薯粉、蕃薯粉、芋蕉粉等),豆制品类(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臭豆腐、腐竹等),米粉麦粉类(米粉条、米粉丸子、面筋、面条等),瓜果蔬菜类(主要有榛子、莲子、莲藕、罗汉果、槟榔芋、猴头芋等) 。配用的主要佐料有:盐、糖、醋、姜、酱油、麻油、米酱、花生酱、蕃椒酱 。忌用葱、蒜、韮、薤 。
其特色:一、取料考究,加工精细,花样奇特;二、注重下料,色鲜形似,心领神悟;三、烹调技法多样:煎炒炖煮、蒸焖灠烫、卤炸煨炣、烧焙烘爆、腌泡酱浸,根据食材和口感需要而定;四、清香扑鼻,酸甜适中,微辣柔滑,脆爽不腻 。
腌菜酱品开胃增欲,山珍野味增色添趣
建瓯腌菜酱品原料充足,品种繁多,荤素皆有 。共分六大类:
一是盐腌类 。不论荤素,皆可入盐腌制,有的长贮备用,有的数日后烹用 。腌制后数日烹用的荤食,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板鸭,建瓯家喻户晓,人人青睐,个个喜欢 。
二是糟醃类 。建瓯农村几乎户户酿酒,下脚料是酒糟,加进食盐拌匀,涂抹到晒至五~六成干的竹笋、茎菜、菌菇、嫩姜、萝卜、蒜台、秋瓜、黄瓜等植物上,或涂抹到禽蛋和晾晒至四~五成干的鱼、兔、鳅、五花猪肉等动物肉脏上,再塞入干而净的瓮罐内,填满压实,密闭封口,等待洗烹 。
三是酱品类 。主要有酱油(乌头油,乌二油、白头油、白二油)、甜豉酱(即豆酱)、蒜酱、米酱、蕃椒酱、芝麻酱、花生酱、十香豉 。
四是泡菜类 。将白菜、芥菜、萝卜、蒜台之类青菜,洗净,晾晒,稍去水分,切段,洒抹少许椒盐,放入大木盆用力搓揉,使水分渗出,然后搁入盆、桶之类的盛器,压实,数日后便可取出生食或烹食 。
五是酒浸类 。螃蟹、石蟹、河蟹、蚬子、淡水虾,或蒸熏杀菌晾冷后的禽爪、禽翅,或笋干块、萝卜干条、蕨菜干、熟豆干、木耳干、剥皮熟芋干等,均可塞入容器,倒进地产红酒浸泡(以红酒漫过受浸物为宜),撒上适量经过锅炒无水分的晾冷食盐,密封容器开口,半个月后即可直接食用 。
六是熏腊类 。将鸡、鸭、兔、鹅、田鼠、山鼠、猪肉、猪头皮或冇蹄(腿肉),用盐腌入味后,置于烟囱或树枝窝火生烟的火盆上熏烤,增加香味 。
腌菜酱品能开胃,调整和增进食欲 。尤其是暑天口干舌燥、食欲不振时,或醉后没有胃口者,用以配饭、配粥,风味特佳,清心醒脑 。
此外,建瓯地广物博,山多林茂,溪流纵横,野果众多,为清明踏青、夏令野营、山水采风、邀伴旅游平添了许多胜景和去处,提供了许多都市人从未听过也见过的山珍野味 。其主要品种有:山梨、甜槠、苦槠、榧子、野橡、野杏、山橄榄、山葡萄、山枇杷、山毛桃、山荔枝、芽柿、密林檎、树茄仔、地茄仔、“中秋仔”、山青梅、野杨梅、野山栆、野山柿、葫芦泡(野草梅)、野山楂等 。它们纯天然,无污染,识食者一见便口生酸溜溜、甜滋滋的味觉,垂涎欲滴,呼三唤五,攀高爬低采食,其乐无比 。其中最独有风味的是“木莲咸”,它不同于其他山珍野果酸甜或清甜的口味,而是咸带微涩,咸得让人如衔盐粒,嚼之生津,吐之可惜,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
建瓯十大名菜
建瓯土沃物华,地处闽北中枢,水陆交通便利,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尤以福州、江西人为多 。福州之甜食,江西之辣味,逐渐演变成建瓯饮食习俗的重要部分,揉进了建瓯的红酒、陈醋调味中,形成建瓯菜肴香、酸、甜、辣兼备的基调,为闽省南甜北辣的中和口味,因此饮食业相当发达,饮食店遍布城乡各大街小巷,经营花色品种繁多 。其中锅(挖)底、鸡绒(茸)、板鸭、纳(火仑)底、榛子煨排骨、春盘、氵览鱼、膀(冇)蹄、粉丸、大肠炒光饼等富有浓郁的山乡气息,素有闽北佳肴之誉,颇具地方风味之美,深受各地宾客喜爱 。现按人气指数排名,拾萃于后,以昭其名 。
1、锅(挖)底
菜名趣谈:建瓯是全国著名的竹乡,盛产竹笋,因此笋是建瓯人食谱中一种重要的食品 。以鲜冬笋烹制的锅底又称炒底,寓意此菜每每上桌后因其味美诱人,价高品真,满席皆风卷残云,片刻间吃个盘净如洗,故而又称“挖底”,是建瓯第一名菜 。不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睐 。
佐料特色:选用鲜冬笋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龙口粉丝、金针菜、发紫菜等 。
工艺特色:冬笋去头剥净剖开入锅燋熟,捞起切成细丝,再入锅文火焖成棕褐色 。五花肉切成箸头粗细的小条 。粉丝、金针菜、紫菜等水发待用 。
五花肉入油锅炒熟,以肉条透明为度,再入笋丝加味煸透,后入粉丝、金针菜翻炒,加少许食糖等调味,薄粉勾芡起锅,装缸碗,再撒些发紫菜、染红的蛋丝和葱花即可 。
风味特色:色泽鲜黄,配以紫菜、红蛋丝、葱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鲜,口感清脆,配以粉丝软滑爽口 。冬季冬笋炒底,鲜甜嫩,堪称名菜 。
2、鸡绒(茸)
菜名趣谈:鸡绒也称鸡茸,菜名所以谓之“鸡茸”,是因为最初创制者所用主料取自鸡肉中的一种较细嫩的瘦肉,当地称之为“鸡茸”,故而取名“鸡茸” 。而现在主料则取自猪肉中的精瘦肉且须剁细如“绒”,因而又称“鸡绒” 。
佐料特色:细嫩纯鸡肉半斤或纯瘦猪肉半斤、鸡蛋四至六只,蛏干、目鱼或猪肚等切丝,蕉芋粉半斤(蕨粉最佳),猪油四两 。
工艺特色:瘦肉剁成肉酱,蛋打化渗进肉酱里搅拌,蛏干、目鱼或猪肚煮熟切成细丝 。锅里放适量水烧开,把蕉芋粉用水搅拌,要求浓而均匀;同时把肉、蛋浆随之逐渐下锅,一边煮一边在锅里搅拌,务求均匀;蛏干、目鱼或猪肚等丝也相继加入 。在煮熟起锅前加些猪油、黄酒、味精即可 。煮成后,表面看去没有热气,其实相当灼热,食之须慢勺细品 。
风味特色:色泽白而晶莹,味鲜美,口感柔滑,配以干贝、肚丝、目鱼丝等使食者细嚼、品味,滑中有韧,风味独特 。加干贝者名“干贝鸡绒”,加肚丝者名“肚丝鸡绒” 。鸡绒集多种料理于一身,选料精细,口味鲜美,营养丰富 。食者赞曰:“一餐鸡绒宴,尝尽天下鲜 。美味佳环宇,疑是做神仙 。“
3、板鸭
菜名趣谈:建瓯板鸭在闽北一带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 。它形如扁平龟状,色泽黄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 。不仅是当地人送礼、办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备,而且深受外地宾客欢迎 。相传,早在宋孝宗赵昚时,建瓯已有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在建安(今建瓯)称建王,因对建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建瓯板鸭又被中国食品总公司编写的《家禽与传统禽制品》誉为全国四大名品板鸭之一 。
佐料特色:建瓯板鸭以未下蛋的田鸭姆为首选 。
工艺特色: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 。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翌年二月二收盘 。其中尤以霜风天时所制作的板鸭最佳 。宰时刀口要大小适当,宰后留下肺叶,去净其他内脏,用适量盐均匀抹于胴体,腌制24小时,后用竹片撑开风干 。成品以风干5~7日色泽淡黄,脖子骨节明显,薄处半透明状者为佳 。
建瓯板鸭烹饪简便,将板鸭洗擦干净,伏势置放竹箄或蒸笼里文火蒸熟,稍凉后切块装盘,并将味精、胡椒粉、芝麻油加入当地产红酒边烫边搅,使之融合再浇入盘鸭 。或加入老酒清蒸也可 。风味独特,香嫩可口,不油不腻 。
风味特色:与南京板鸭白肥多油不同,建瓯板鸭不油不腻 。色明黄、干湿适度,味醇香香鲜美、不烂又不韧,食之无鸭腥气 。肥鸭、老红酒、小磨麻油是建瓯名产,三者合一,烹制板鸭独具地方特色,乃建瓯人冬令宴客的佳肴 。
4、纳(火仑)底
菜名趣谈:纳底是建瓯民间俗菜,几乎家家能做,经济实惠,既可作家常菜,又可作宴宾之肴 。这道菜名字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两种版本:一说是旧时慈母常边烹制这道菜边争分夺秒地为儿纳鞋底,因而后来人们便称此菜为“纳底“;又因此菜形似珍珠,食之爽滑,故而也有人美称其为“珍珠纳底” 。另一说与烹制工艺有关,因捏成的小粒丸须在沸水中烫熟,而这烫熟的过程在建瓯方言中称为“火仑”(lǒnɡ),因而这道菜这被称作“火仑底” 。
佐料特色:以猪前胛肉为主料,佐以小虾肉末 。
工艺特色:取猪前胛肉切剁成细小肉丁,加入少许虾肉末拌以山粉揉成面状,随便捏作小粒丸状入沸水中烫熟,捞起冷水漂过 。
热锅油炒纳底加少许老红酒,复加高汤煮沸加入菜丝等(配料可根据自己口味),再打入蛋花 。调味用胡椒粉及麻油等 。装碗后撒少许油渣末尤妙 。
风味特色:纳底晶莹剔透十分好看,食之味香辣鲜美,口感软滑清爽 。
5、榛仔煨排骨
菜名趣谈:建瓯的龙村、水源等乡以产榛仔闻名,其中以粒大、色鲜、沙甜的黄榛为贵 。时逢中秋佳节,佳果上市,建瓯人用黄榛煨排骨以作节日之佳肴 。
佐料特色:黄榛、排骨 。
工艺特色:将凉干离膜的黄榛剥壳,猪排骨切块略饲以味精与食盐待用 。以高汤文火煨焖黄榛和排骨,熟透后调味薄粉勾芡装盘即可 。
风味特色:榛仔黄如金珠十分好看,味厚甜美香沙,榛仔吸了油而不腻,排骨得榛仔味甜更为鲜美,相得益彰,令人食之不厌 。
6、春盘
菜名趣谈: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立春日试春盘的风俗 。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而建瓯的春盘又与此不同,春盘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它是以竹乡建瓯盛产的鲜嫩雪白之春笋片为主料,其他季节则以上等的春笋干代替,故命名为“春盘” 。历来是建瓯民间流传的一道价廉物美的地方特色佳肴,尤其是寿宴,必以春盘配炒面,名曰:“春盘面”,意在祝福寿者春风拂面、长命百岁 。
佐料特色:以鲜嫩白笋(或笋干)为主料,佐以五花肉、黑木耳、腐竹片、香菇、油炸豆腐泡等 。
工艺特色:选取鲜嫩白笋,去头尾,斜片成薄笋片,洗净待用 。若用春笋干则应选色泽金黄,闻之有淡淡清香的,选用新鲜、上乘的春笋干,以水泡发后,再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出亦斜刀片成薄片,稍稍拧开水分待用 。五花肉在开水中煮至七八成熟,捞出切片待用 。
坐锅点火,锅热时放入五花肉,煸出油时,放入姜、葱、蒜煸香,再倒入笋片翻炒至笋片呈金黄色时,再加入黑木耳等各种辅料,旺火翻炒,快熟时加入盐、糖、陈年红酒等调味,勾以薄芡略炒后即可起锅,装盘时撒些葱花 。
风味特色:色泽鲜亮,不油不腻,香醇鲜脆,风味浓郁 。
附注:若制作素斋春盘,则除去五花肉,用植物油烹制 。近年有以人造五花肉片代替五花肉选用 。
7、氵览鱼
菜名趣谈:氵览鱼,也叫氵览鱼蛋 。建瓯淡水养殖驰名八闽,尤以弓鱼堪称一绝 。弓鱼技术不但能使鱼在离水运输中保持新鲜,更能退去鱼身上的泥土味,增加鱼肉的鲜嫩,建瓯人对淡水鱼的烹饪也有独到的工艺,如清蒸鲫鱼、红烧鲤鱼、水煮活鱼、糖醋鱼片等,尤以氵览鱼蛋独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及过往客人喜爱 。
佐料特色:鲜草鱼或鲤鱼、鸡蛋或鸭蛋 。
工艺特色:先将鲜活弓鱼宰杀,洗净,切成条块,加入姜葱蒜及食盐、香醋、建瓯米烧、陈年老酒腌制2小时备用 。
锅内清水烧开,将腌制好的鱼块加入地瓜粉拌匀与青椒、芹菜一同入沸锅氵览 。在氵览鱼时火候极其关键,不熟有腥味,过久则鱼肉变涩而失去风味 。在鱼肉变白后即均匀淋上蛋花,再加入适量白糖、鸡精、白胡椒粉,轻推锅铲拌匀后即可起锅,起锅后再滴入几滴香麻油,撒上细葱花便可上席,趁热食用其味更佳 。
风味特色:酸甜麻辣,清爽芳香,软滑鲜美,毫无腥臊杂味 。
8、膀(冇)蹄
菜名趣谈:皱油膀蹄是建瓯传统名菜,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 。糜烂香鲜、油而不腻 。七十年代以前,重大节日、婚寿喜庆,它还是压轴大菜——上了膀蹄,这席酒就将结束了 。近十几年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饮食讲究精字,嫌膀蹄太肥,酒席上已难得见到了,然而在宾馆宴席上时有小小的皱油膀蹄上桌,配以香软的馒头,这道古朴的菜肴也能让食客口味一新 。
佐料特色:猪膀蹄(猪腿部上端)一个,小馒头10—12个 。
工艺特色:皱油膀蹄的制作很讲究,取两斤半左右的完整膀蹄一个,要保留完整的圈皮,中心精肉用刀花切成八楞,洗净,皮向下置锅中,保持过面水 。大火煮熟 。捞起,沥干汤水,将一两上好酱油膏遍抹在皮上 。锅中下一斤菜油,热到八成左右,将膀蹄皮朝下,下锅在油中炸,炸到皮起皱捞起,流干油,皮朝上扣在大碗内,加入抹剩的酱油膏、一两红酒、一钱味精、两钱精盐,连碗一起放入蒸笼里用大火蒸,蒸到膀蹄皮能用筷子刺进掰开为止 。食用时用另碗扣转,皮朝上,浇上原汁原汤,面上放上两根带白烫熟的葱条上席 。
风味特色: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膀蹄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膀蹄皮黄焦酥,油光喷香,肉烂如泥,十分诱人,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不沾满嘴油 。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
9、粉丸
菜名趣谈:建瓯人以稻米为主食,而粉条是饭菜双兼的食品,是一道别具地方风味的家常菜 。同时“粉丸”之意也暗含着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能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 。
佐料特色:以籼米粉条为主料,配以肉末、香菇丁、碎猪油渣、虾米、姜末、糟腌萝卜丁等 。
工艺特色:先将粉条在开水中煮熟,捞起晾凉后拌以地瓜粉,抓碎,再撒入肉末、香菇丁、猪油渣、虾米、姜末、糟腌萝卜丁及盐、鸡精等调料拌匀,最后捏成龙眼大小的团丸,摆放在垫着荷叶的小竹箅上蒸熟 。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与高汤同煮,俗称“高汤粉丸”,形味俱佳 。
风味特色:酥软适口,荷香味鲜,若把煮后粉丸沾红酒食之,倍感醇香,回味无穷 。
10、大肠炒光饼
菜名趣谈:光饼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部队所带面粉烤制成扁圆状干粮,流传至今 。大肠是价廉的猪下水,富含油脂 。建瓯人把光饼与大肠同炒作一道民间菜肴,颇具历史文化特色 。当地谚语:“大肠炒光饼,好吃没成(yǎnɡ)” 。建瓯方言中“成”意指某物品的成色如何,“没成”就是说(此物)不用多说了,成色十足、十全味美!
佐料特色:新鲜大肠(或卤猪大肠)、隔夜光饼(隔夜光饼在油炸时不会吸油过多,且更酥脆 。
工艺特色:将大肠洗净,去油杂,切成寸长的小块,用食盐、苏打抓过,再冲洗干净,加入建瓯米烧酉奄制以除大肠之脏气(若是卤大肠直接切块即可) 。光饼切块油炸金黄备用 。
热油锅先入姜、葱、蒜炝锅,再加入大肠旺火翻炒,再加入光饼、青椒迅速翻炒,用糖醋等调味,加蒜叶、葱白,薄粉勾芡,起锅装盘即可 。
风味特色:菜色黄白相间,金片玉块 。味厚而甜鲜适口,饼块松软香酥,大肠油而不腻 。价廉物美,民间多喜欢这道菜肴,美其名曰“金玉满堂” 。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物候条件摧生出各具地域特色的菜品烹制原料,而各地不同的风土民情、口味喜好和烹饪技法,更成就了多种多样、风味迥异的地方特色菜肴 。特别是在饮食文化已成为时尚被广大民众推崇的今天,各地的烹坛名家们,更是把各自的地方特色菜品搅动得风生水起,精品叠出 。这些菜品已成为镶嵌在中华饮食文化长链上的粒粒明珠 。
亲属称呼
亲属一般分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和姻亲3个方面,亲属之间的相处,彼此要有个合适的称呼,称呼不当,是一种失礼的表现,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建瓯对亲属称呼很有讲究,背称、面称多有不同,口头、书面也有所区别,甚至人死之后称呼也有变化 。解放前,称呼多用方言,解放后,有的称呼转成方言、普通话混用,称呼习惯也有一些变化 。
直系亲属
父,书面称“父亲”,背称“大爹”,面称“爷爷”,新近多称作“爸爸”;父亲有兄、弟的,则随父亲的排行叫他作“伯伯”、“叔叔” 。有些迷信的人,认为父子命中相克,则改称“哥哥”、“姐丈”、“姑爷”等 。父亲死后,哭诉叫“我大(爹)” 。
母,书面称“母亲”,背称“奶”,面称“依呀”,新近多改称“妈妈” 。父亲有兄弟的,则随父亲的排行叫作“奶奶”、“婶婶” 。有迷信的人,认为母子命中相克,则改叫“姐姐”、“女麻仔”、“姑姑”等 。母亲死后,哭诉“我奶” 。
儿子、女儿,背称“囝”(丈夫囝)、“阿娘囝”,面称都直呼其名 。父、母死后,子女自称“孝男”、“孝女” 。
“祖父”是书面称呼,背称“公公”,面称“爹爹”,新近用普通话叫“爷爷” 。
“祖母”是书面称呼,背称叫“女麻女麻”,新近用普通话叫“奶奶” 。
“曾祖父”是书面称呼,背称、面称都叫“太公”;对其妻书面称“曾祖母”,背称、面称都叫“太婆” 。
对孙儿(女)、曾孙儿(女),背称孙仔(阿娘孙)、亻息仔(阿娘亻息),面称直呼其名 。
夫妻背称“老化”,“老妈”外人称“两老妈” 。互相叫“亻巨大”、“亻巨奶”;无子女则含糊其词呼“呵”、“喂” 。新近都互叫其名 。
旁系亲属
“兄”是书面称呼,背称“哥仔”,面称“哥哥;对兄妻背称“嫂仔”、面称“嫂嫂” 。“弟”是书面称呼,背称“弟仔”,面称直呼其名;对弟妻背称“弟新妇”、“婶仔”,面称直呼其名 。客气些的则随弟的排行称“二婶”、“三婶”等 。
姐背称“姐子”,面称“姐姐”,对其夫称“姐丈”;妹背称“妹仔”,面称直呼其名,对其夫背称“妹婿”,面称直呼其名 。
父之兄书面称“伯父”,背称、面称都叫“叔叔” 。对其妻书面称“叔母”,背称、面称都叫“婶婶” 。
对夫之兄、弟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多随丈夫称呼 。
父之姐妹书面称“姑母”,背称、面称都叫“姑姑”;或随排行称“大姑”、“二姑”等 。对姑母之夫称姑丈 。
已出嫁的女儿对兄弟之子(女)背称“后头孙”(后头阿娘孙),面称都直呼其名 。
对夫之姐妹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随丈夫称呼;背称“姑女麻仔” 。
祖父之兄称“伯公”,对其妻称“伯婆” 。
祖父之弟称“叔公”,对其妻称“婶女麻” 。
祖父之姐妹称“姑女麻婆”,对其夫呼“姑丈公”(“公”白读) 。
妯娌背称“两叔伯母”,面称直呼其名,或随其排行称“伯奶”“婶婶” 。新近多随丈夫称呼,侄儿、背称“孙仔”,对其妻背称“孙新妇”,面称都直呼直名 。
姻亲
面亲翁书面互称“姻兄”,背称“两亲家”,面称互呼“亲家”,对其妻互呼“亲母” 。
岳父背称“丈人”,面称旧时随子女称呼,新近跟妻子称呼 。
岳母背称“丈母”,面称旧时随子女称呼,新近跟妻子称呼 。
女婿背称“郎”,面称直呼其名 。
外甥孙(女),背称“外甥仔”(外甥女),面称直呼其名 。
对丈夫的父亲背称“公公”面称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跟丈夫称呼 。
对丈夫的母亲背称“女麻女麻”,面称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跟丈夫称呼 。
“外祖父”是书面称呼,旧时用方言叫“畲公”新近多用普通话叫“外公” 。
“外祖母”是书面称呼,旧时用方言叫“畲女麻”,新近多用普通话叫“外婆” 。
儿媳妇,背称“新妇”,面称直呼其名,或随儿子的排行叫“大嫂”、“二嫂”等 。
妻兄弟,书面称“内兄”、“内弟”,背称“老妈舅”,面称旧时随儿辈称“舅舅”,新近随妻子称呼 。
妻姐妹,背称“姨女麻仔”,面称旧时随儿辈叫“女麻仔”,或据其排行称“大姨女麻”、“二姨女麻”等,新近随妻子称呼 。对其夫背称“姨丈”,面称新近跟妻子称呼 。
连襟背称“两姨丈”,互称“姨丈”或随妻子称呼 。
婿舅背称“两郎舅”,面称旧时随儿辈称呼,新近随妻称呼 。
母之姐、妹书面称“姨母”,口头称“姨女麻”或“女麻仔”,对其夫称“姨丈” 。
祖母之姐、妹称“姨女麻婆”,对其夫称“姨丈公”
母之兄弟背称“母舅”,面称“舅舅”,对其妻称“妗奶” 。
祖母之兄弟通称“舅公”,对其妻称“妗婆” 。
妻兄弟之子(女),书面称“内侄(女)”,背称“后头孙”(后头阿娘孙),面称直呼其名 。
【建瓯饮食习俗及亲属称呼】 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与上辈两男有关的,称“叔伯兄弟(姐妹)”,与上辈男女有关的,称“姑表兄弟(姐妹)”,与上辈两女有关的称“姨表兄弟(姐妹)”;彼此称呼与同胞兄弟姐妹相同 。
- 建阳漳墩吃闰月饭习俗
- 福建建瓯挑幡
- 福建建瓯民间绝活“伞技”
- 沿袭千年的政和茶习俗
- 甘肃平凉生产习俗
- 晋城高平人喝酒习俗
- 山西高平的饮食文化
- 奇特的丧葬习俗 “剁手”
- 福建“叫茶”习俗
- 巴蜀习俗 “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