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屯留民间的圆锁风俗


山西屯留民间的圆锁风俗

文章插图
圆锁,乃屯留县地域民间传统风俗的一种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
时下,圆锁风俗仍盛行不衰,且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
圆锁的内涵与标志,就是爹娘给自己家孩子专门举办一种传统特色的仪式,为孩子开释脖项上已经配戴了十五年时间的“锁” 。
【山西屯留民间的圆锁风俗】 当初,爹娘们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孩子在脖项上戴锁?时隔十五年,为何又要那么隆重地给孩子开锁、圆锁?这其中的原因需从孩子当年拜认干亲的故事说起 。
认干亲
认干亲,是指爹娘给自己的儿女从小就认定的一门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亲戚 。
俗话说“血浓于水”,儿女认定的这门没有血缘关系的干亲戚,被称之为干爹干娘,认干爹干娘的儿女被称之为干儿子或干闺女 。
但凡认干亲的儿女,大多是因为爹娘所生子女稀少,或儿女体弱多病 。爹娘觉得自家的儿女生的“单薄”,担心孩子有朝一日“跑了”(夭折) 。于是,他们先是给孩子起个能留得住的名字,如:男孩,取名拴住、拽住、留住、保住、拴好、拴成、跑不唠;女孩儿,取名拴香、拴棠、拴梅、拴妹、拴凤等 。随即,找“明眼人”瞧一瞧,掰着手指“圪切圪切” 。如果说孩子“根儿扎的不牢”,就需要认一门干亲戚助力帮护 。也就是说,让自家的孩子与干亲家的孩子像小绵羊一样“联起群来”,这样就能壮起胆来,厚成起来 。
认干亲是要有一定条件的 。凡被认定给自家孩子当干爹干娘的,一是,孩子要多,身体要康健;二是,居住临近,便于帮护;三是,人性要好,家风要正,靠得住 。这样,自家孩子与干亲家的孩子“联群”之后,既可以携手成长,又可以共同抵御外人欺辱 。从此,孩子不再感觉“单薄”,爹娘少了些后顾之忧 。
认干亲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爹娘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对方若有同意的表示,说明认这门干亲就有希望 。为了尽快“结成干亲”,爹娘要给对方买上衣裳或鞋子,择时送去,再让孩子给对方跪拜,行认干亲礼 。孩子一边称呼“干爹干娘在上,干儿(女)给你们磕头了” 。干爹干娘听到干儿女的称呼,随即应声,并扶干儿女起身 。双方如此举动,意味着“认干亲”有了结果 。爹娘如愿以偿,干爹干娘有了一份义务和责任 。由此,开启了孩子到干娘家“戴锁”的大门 。
当然,有的爹娘想给孩子认一门干亲,但又觉得没有合适人选,或出于无奈,或为了省事,他们会就近物色一盘石碾,一眼水井,或一株老槐树,认作干娘 。相传,石碾被先民视为“青龙神”,水井被称为“白虎神”,这神和“朱雀”“玄武”二神一样,都是道教的保护神 。至于老槐树,非指由他国引进的刺槐,而是本地槐(中国槐) 。民间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树歇一歇”的说法,此说寓意老槐树是长寿之树,也因此被认为是“神树” 。既然,石碾、水井、老槐树被人们赋予灵性,认为都是“神”,那么,爹娘让孩子认作干娘的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诚然,一些爹娘给孩子认石碾、水井、老槐树当干娘,虽说省事了一些,但也并非随心所欲的事,也需征得有物权的主家同意才行 。
戴锁
相传,夏王相战死于寒浞手中,其妻后缗为了养活夏后氏唯一的血脉少康(后为少康王),命人铸了一把长命锁,上面刻有“长命百岁”四个字,戴在少康脖子上,寄望少康平安长大成人,如大禹般长命百岁 。
后来,少康历经劫难,重振夏朝雄风,开创了“少康中兴”的局面 。此事传入民间,人们相信给孩子戴长命锁就能够使孩子消灾免祸,健康成长 。
又说,长命锁也叫“寄名锁”,由汉代“长命缕”演变而来 。长命锁通常以金、银为材质制成,上面刻有“长命百岁”“福寿万年”等字样 。
锁,有锁住、拴牢的意思 。人们希望借助锁的含义,将“长命锁”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长 。
戴锁,是干儿女生日当天到干娘家,由干娘给干儿女脖子上配戴锁子的庄重行为 。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倡导“人心向善”,讲“人生以善为本”,《三字经》第一句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一生向善,当善人,做善事 。人们认为,家畜之中羊的性情比较温善,而群羊之中绵羊又为善中之善者,它们很少有破坏性,与群羊、与人众都能和睦相处 。“羊”为古“祥”字,羊可谓吉祥之物,人们希望自己的儿孙的性情能像绵羊一样温善,一生享得吉祥 。
民间有“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之说,羊善也是如此 。似绵羊性情的孩子,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不受欺辱,健康成长?孤独、性善的小羊,主家可以给它拴一条绳索,就近饲养,让它安全生长 。单薄、体弱的孩子,爹娘可以借助干爹干娘的帮护,让孩子安全、健康地成长 。为此,爹娘在孩子认了干爹干娘之后最初的十几年内,每年在孩子生日的当天都要带着希望,提上一篮子用白面蒸好的“面羊”(面羊取绵羊之谐音)去干娘家里“戴锁” 。头些年孩子小,去干娘家戴锁需由娘亲陪着;孩子长大一些时,娘亲会放手让他提着面羊自己去 。
戴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会因为干爹干娘家的社会地位、生活平水有所区别 。
旧时,在城里,达官显贵之家给干儿女戴金锁,小康人家给干儿女戴银锁,普通人家则给干儿女戴铜锁 。这锁,是由一副直径约5寸左右的椭圆形金属环或金属链连接的,干儿女过第一个生日的时候便被干娘给戴在脖子上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锁上的项环会被更换,或调整 。
在乡下,干爹干娘给干儿女戴锁,富裕人家给戴银锁、铜锁,普通人家较之城里的普通人家简单了一些,他们用一根长长的红头绳,将祖传的圆形方孔铜钱以“一字型”编结在一起,上部留有绳环,下端留有飘穗 。所编铜钱的数量,以一岁2枚铜钱为基础,以后每增加一岁,铜钱要增加一枚,其铜钱的总数要比实际年龄数多出一枚,昭示着干儿女的年龄还要继续增长 。
新中国成立后,新版人民币取代了旧币,古币市场的恢复,一些商贩走村窜户收购古钱,多数家户祖传的圆形方孔铜钱所剩无几 。于是,一种新的编锁方式产生,人们将新版圆形硬币中间钻孔,用红头绳辫成“锁” 。因为这种做法被视为对人民币的破坏,国家明令禁止,严重者还要追究其责任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编“锁”方式,有的将一张张展开的纸质人民币用红头绳编结成“锁”,有的请巧手人将纸质人民币折叠成类似一朵鲜花的“锁” 。无论什么样的“锁”,都需用红头绳加以固定,上部留一绳环,下端设置飘穗 。用纸币编锁,其纸币面值的大小与多少则是干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定 。花儿一样的“锁”,所用的纸币,其面值有清一色的,也有各种面值组合在一起的 。
干爹干娘对于干儿女戴锁的事儿是很重视的 。他们在干儿女到来之前,要忙碌着做一番准备:到县城或乡镇采购香火、肉类,找石碾或石磨碾磨面粉,用铜钱(纸币)和红头绳编制项“锁” 。待干儿女到来之后,先是为干儿女在脖项上戴“锁”,再为老奶奶神献上蒸好的“面羊”,示意干儿女给老奶奶上香、磕头 。然后,炒臊子做拉面(拉面被赋予长寿面的美称),安排干儿女享用午餐 。完成了上述事宜,就算是一年一度干儿女到干娘家过了一次生日,戴了一次锁 。如此这般地过生日,戴锁,一直要坚持到15岁 。
圆锁
圆锁,是圆爹娘希望儿女安全、健康成长之梦的一种善举 。其内涵与表现,就是为儿女举办一种圆锁仪式,将儿女脖项上配戴的“锁”予以开释 。可以说,开锁是圆锁的前提与条件,圆锁则是开锁的实现与结果 。
世间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有始有终的 。爹娘为自己儿女认干亲戴锁,也不是戴它一辈子的,而是戴到一定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的之后,就需要把它打开,摘掉 。
古时,人们就认为,人生15岁时就基本成人了,可以生活自理了,戴在脖子上的锁也到了该打开、取掉的时候了,当初爹娘为儿女戴锁,以求安全、健康成长的那个梦也到了圆梦的时候了 。
为了圆梦,也就有了圆锁之说,有了开锁之举 。
通常情况下,爹娘为儿女安排圆锁的时间是儿女过15岁生日的时候 。但是,由于年份有平年与闰年之分,因此,安排圆锁的日期也随之有了一些讲究:平年时,儿女圆锁的日期要比其生日提前2个月 。闰年时,儿女圆锁的日期则需要提前一年,比生日推延2个月 。
在爹娘们看来,人生圆锁只有一次,意义非同一般 。他们把届时给儿女圆锁当做一件家政大事,提上重要的生活议程,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做着精心的准备 。而那些干爹干娘们,则一改常规,不再等待干儿女提着面羊上门戴锁,而是自己动手蒸上超大的首尾对接成环状的面羊和若干小面羊,到干儿女家里,给干儿女圆锁 。
圆锁是要举行一种仪式的 。这仪式是由爹娘和干爹干娘共同举办的 。其仪式,是有程序的:一是,奶奶、姥姥、娘亲和干娘带着儿女到村里奶奶庙进香,在供桌上摆放红布3尺,三寸金莲3双,布(纸)衣裳5身(或7身、9身)等贡品,给老奶奶神烧香、磕头、化钱、祷告、燃放鞭炮,此举谓之“还宫” 。二是,在自家院子里所设天地神位前摆放贡品:三组面羊、三只辫制的“锁”以及鞋子等物,被开锁者脖子上配戴3把与铁链锁结的锁,面向天地神位恭敬站立 。此时,娘亲和干娘出面,给天地神点上黄香,并与戴锁者先后跪于天地神位之前,给神磕头 。之后,干娘与另外2位不同姓氏的亲戚或邻居好友将锁一一打开 。主家给开锁之人支付吉利钱 。三是,将被打开的锁子连同铁绳一并从脖子上取下之后,干娘或被圆锁者的一弟(妹)手持一枝桃条朝被开锁者身上轻轻抽打,接着,被开锁者头顶面羊跑出街门,转回屋内,并将头顶的面羊放在炕上,再用一条被子蒙于其上 。寓意:被开锁者身上尚有的病魔和附着的邪恶被驱赶,曾被拴锁的“小绵羊”获得了“解放”,从干爹干娘的“帮护”中走上了“自立”“自护” 。四是,将戴了十五年锁的红头绳解下,放在院里点火烧掉,寓意:红头绳完成了辫锁使命,被开锁者告别了戴锁的历史 。与此同时,燃放鞭炮,圆锁仪式宣告结束 。
圆锁仪式结束后,圆锁午宴开始 。爹娘请了最好的厨师为前来参加圆锁仪式的亲戚、好友、邻居和乡亲准备了丰盛的宴席 。爹娘带领圆了锁的孩子走近各桌,向参加圆锁午宴的人们一一敬酒,表示自己的谢意 。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生活差距日趋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村里一些家庭的圆锁宴也由乡村走向了城里,走向了酒家饭店,讲究起了排场与阔气 。
认石碾、水井、老槐树为干娘的孩子们,还有那些没有认干娘的孩子们,到了15岁时候也要圆锁,只不过圆锁仪式中干娘的角色被孩子的姥姥或至亲所替代,其圆锁仪式中的程序一点也不少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社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爹娘们为儿女圆锁的习俗不仅没有弱化的迹象,反而有着极其强势的生命力 。倘若问及今昔之圆锁有何区别,那就是爹娘为儿女圆锁的初衷略有不同,今天的人们,认为老祖先为他们的儿女们圆锁了,爹娘们为“我们”一这代人圆锁了,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儿女圆圆锁 。圆锁,在当今社会仅做为一种历史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着,而“联群”之说淡化了许多,圆锁仪式中的一些老规矩有的也变得随意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