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正月里,潮汕的民俗又火了:迎神,赏灯,游锣鼓,舞英歌……各种色彩斑斓、特色浓郁的习俗纷纷登场,串成了一部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乡村民俗大戏——
祭祖拜神,可谓是潮汕人新春持续的“保留节目” 。潮汕属于多神崇拜,先祖前贤,天神地祇,皆在祭祀之列 。初一要拜,十五要拜,辞旧要拜,迎新亦要拜 。正月乃新岁之首,春回大地,紫气东来,定要赶快备办粿品,迎祥纳福:拜祖宗,承祧绳武,表达对祖辈的感念之情;拜门神,尽忠职守,感恩一年到头对门户的忠诚守护;拜井神,饮水思源,铭记“受滴水恩以涌泉报”的古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潮汕的祭祀活动中,蕴藏了感恩孝悌、抱诚守真、扬善惩恶等传统核心价值观 。祭祀时的庄严虔诚姿态,彰显了潮汕人的礼义之风,表达了光前裕后的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心愿与憧憬 。
大年初一过后,乡村“闹热”活动开始火热上演 。“灯脚”、游神、舞英歌、游锣鼓、做大戏,活动一波紧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将过年的喜庆氛围迅速推向“高潮” 。如火如荼的游神赛会,一直要延续到正二月 。这样掐指算来,潮汕人的春节活动整整持续一两个月,时间之长,样式之多,内容之广,特色之美,在全国各地可谓少见 。
不信么?看,那边款款走来的锣鼓队——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一路上敲锣搷鼓,旐旗飘扬,好不壮观 。波澜壮阔的潮州大锣鼓一直闻名遐迩 。记得13岁那年乡梓大闹热,举办大型游锣鼓民俗活动,我被选进少年仪仗队,新春伊始,手擎五彩标旗,随着大队人马,兴高采烈地游遍全镇各个村落,仿若乡村的信使,为村民传递春天的消息 。所到之处,乡亲父老,捧茶鸣炮,笑脸相迎 。“鲜花怒马少年时,一日看遍长安城”,好不快哉 。连日的巡游过后,手起了胝足生了茧,但当时并不知痛,不觉累……童年的记忆并未远去,那番盛况蒙太奇般常在脑海浮现,那萧鼓钟声迄今仍在耳畔萦绕 。
游灯赏灯是潮汕上元节的一大习俗 。潮汕人对元宵的重视不遑多让于过年,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 。灯火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徽记,是光明吉祥的象征,元宵游灯,隐含了潮汕人对火的崇拜和纪念,对喜庆祥和的追求和向往 。又因潮汕话“灯”与“丁”同音,故游灯又寓意薪火相传,人丁兴旺,瓜瓞绵延,生生不息 。元宵夜里,各家各户都要派出男丁组成巡行队伍,到“神前”点亮灯笼火把后,沿村道阡陌巡绕一圈,把光明喜庆播洒到乡村每一个角落,祈求合境平安,人丁兴旺 。远远望去,前行的队伍仿若一条鳞光熠熠的逶迤长龙,煞是好看 。元宵赏花灯在潮汕亦由来已久,据明嘉靖潮剧刻本《荔镜记》的记载,这一风俗至少可追溯到400多年前,当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潮州花灯 。陈三五娘灯下钟情的美丽传说,为潮州花灯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 。灯如花,人如画,灯美人也美,很喜欢陈三在“观灯”时的那一句喃喃独白:“元宵好花灯,灯下好人物 。”久负盛名的潮州人物灯,在清末民初还曾走出潮汕,走出国门,先后被送往南京,乃至英国伦敦皇宫以及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享誉中外 。
潮汕的文人还将百屏花灯编成妙趣横生的歌谣传唱:“头屏吕布与貂蝉,企在椅上诉衷肠,王允巧设连环计,挑起董卓动刀枪;二屏霸王别虞姬,四面楚歌风凄凄,古今勿忘英雄泪,算错鸿门一着棋;三屏董永遇仙姬,槐树为媒结夫妻,当心玉帝无情棒,天雷一声痛别离……”潮汕人历来讲究彩头,更讲究结尾,百屏花灯亦不例外,最后以“郭子仪拜寿”为归结 。郭子仪夫妇七十双寿诞,封官晋爵的七子八婿皆来为父母庆寿,故“郭子仪拜寿”寄寓了“福禄寿” 俱全的景象 。
舞英歌是潮汕的又一特色年俗 。这项源于古老傩舞的传统民俗,融戏剧、武术、舞蹈于一炉,把传统傩舞的古朴刚健、粗犷雄壮之美演化到了极致 。但见数十名精壮男子分列两队,浓墨重彩装扮成梁山好汉模样,手执双槌,敲击跳跃,边走边舞,好不威风 。来到村居、生产队的旷埕或庙堂前,英歌队便驻足展开表演:双槌在“好汉们”手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在胯下,或在后背,敲击变换,出神入化 。舞至高潮处,鼓点一阵紧过一阵,阵阵紧催;槌声一棒快过一棒,声声响应 。一时间桴鼓相应,槌棒纷飞,让人目不暇接 。随着队伍中喊出“嗨嗨”,振聋发聩的吆喝声,队列遂应声变换成各种图形,时而长蛇挺进,时似双龙出海,时成四虎并驱,时现孔雀开屏……气势恢宏,豪气干云,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
大致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结,虽然隔着脸谱,但英歌队员俨然已成了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化身 。小时候每逢家乡舞英歌,我便常常冲到队列最前头,一一辨认这帮英雄好汉 。看,领头黑不溜秋的是李逵,那红须及胸的是杨志,剃光头留络腮的是“花和尚”鲁智深,手持长蛇道具穿梭在队列中的定是“鼓上蚤”时迁无疑……还有两名惹人注目的“巾帼”豪英——孙二娘和顾大嫂 。“她们” 形容俊美,粉面红唇,但又举止刚劲,动作落落,让人难辨雄雌 。记得第一次看英歌舞,几名小伙伴便为此争辩不休,有说是男扮的,有说不对,肯定是女的,一时间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干脆打了赌 。最后,还是机灵的阿伟有办法,他不声不响地跟踪着两名“女英”一前一后,大摇大摆地走入了男厕,谜团霍然而解 。
舞龙在潮安一带颇为盛行,潮安舞龙前几年被列入了潮州市级“非遗”名录,其中尤以龙湖和彩塘两镇的舞龙最具代表性 。表兄年轻时便是一名舞龙的好手,身材健硕的他常充当舞“龙头”者 。舞龙者除了气力之外,手势、步法大有讲究,需经严格规整的训练,方能舞出龙行天下的豪迈气象 。农历正月十二是彩塘镇闹热的日子,用竹篾和彩布制作的巨龙,在表兄他们手中翻卷起伏,回绕遄飞,在绽放的烟火炮雾中恰似蛟龙腾云驾雾,可谓“活龙活现”,博得村民连连的喝彩 。而龙翔凤翥,更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正月里,马头锣一响,游神便开始了 。乡村游神,不需挨家挨户通知,马头锣便是约定俗成的集结号,只要锣一响,炮一点,村民便会主动跑到庙前集合 。炮过三响,村民抬起神像,绕着村围巡游起来 。游神的队伍颇为庞大,包括拗标旗的标手,举引路牌的牌手,扛神像的轿夫,还有吹拉弹奏的“后棚”乐手 。潮汕的游神,迄今依然保留着《汉子颜注》和《文选薛注》中记载的 “回绕”和“畛域”等古义,是乡村巡土安境、除秽禳灾的一种特有祈福形式 。此外,正月里潮汕乡村还有行彩桥,送香船,做丁桌,舞虎狮等各种习俗,热闹非凡,不一而足……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乡村“闹热”,相当于给辛劳了一年的村民放了一次长长的“年假”,每到庙会日,村民皆放下手中活儿,相呼结伴,扶老将幼,游春赏乐 。“君擎标旗前头行,妾弄花簪倚短墙”,红男绿女,墙头马上,心旌荡漾 。庙会期间,鼓乐喧阗,车马纷纷,将人的心儿撩拨得摇曳不定,正所谓“大锣鼓一响,心头咚咚锵” 。等到“闹热”过后,尘埃落定,人们才心满意足,着手忙起生计,故在潮汕有“正月过,安心乐业做工课(作)”之说 。
【潮汕正月“闹热”民俗】 岁月如歌,乡情如画 。潮汕年俗卷帙浩繁,宛似一挂百看不厌的风情画卷,犹如一卷古朴自然的抒情长诗,充满神奇梦幻色彩,洋溢东方文化神韵,蕴含传统道德基因,是潮汕活态现存的文化遗产,是这方海峤仙墩上盛开的人文奇葩,为“种田如绣花”的潮人所独有,在思想纷繁的时代,依然散发着瑰丽的人文色彩和浓郁的地域意趣 。“去岁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台柳又青”,岁岁流传的潮汕年俗,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将每年的春天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活色生香,引人神往,惹人梦牵 。年俗是连结乡情、敦睦乡谊的精神脐带,体现了潮汕人不歇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过节的魅力,就如流淌千年的故乡水一般淳厚深长,让世代的潮汕人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走出多远,都能闻着家乡的年味,找到文化的认根和心灵的港湾 。
- 潮汕岁末“谢神恩”习俗
- 普宁塘唇村正月十三过春节
- 陆河人“三十日”洗“石姜湖”趣谈
- 潮汕的路祭习俗
- 潮汕雨仙
- 潮汕“阿公粿”典故
- 潮汕旧时建厝进宅习俗
- 潮汕埋胞衣旧俗
- 五华华城“三月三”天妃庙会
- “三女贵”墓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