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羊山婚俗

羊山地区有许多奇特的婚俗,如“数缸订婚” 。在当地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唱道:“嫁女不嫁金,不嫁银,谁家缸多就成亲” 。这是由于羊山地区水源奇缺,需水缸存储雨水,于是水缸成了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由此便有了“数缸嫁女”的习俗 。
二是“哭婚”,吉日前三天晚上,出嫁女邀请姐妹、婶、嫂等到自家,尽情嬉闹之后,便一同大哭,痛骂父母将女儿“赶出”家门,父母听后,则认为女儿一片孝心,哭婚一般要连续三个晚上 。后来,哭又演变成了“哭唱”,唱到情真意切之时,分外凄婉动人 。直到新郎来接,上花轿时,还要轻声哭泣 。
出嫁是喜事,高兴起来唱歌可以理解,但为何带着哭腔唱歌呢?蒙乐生对羊山地区包括婚俗、礼仪、建筑形态等进行过调研,曾在羊山地区龙桥镇见到会唱哭嫁歌的老人 。据其讲,以前新娘出嫁前一定是要唱哭嫁歌的,从出嫁前三天开始唱,一直哭唱到上轿 。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歌,还要对路过门口的陌生人唱歌,甚至每做一件事都要唱歌 。
据老人说,哭嫁被作为衡量一个女子贤德的标准 。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有嫁而不哭的姑娘,会被邻里笑话,认为这人缺乏家教 。出嫁时哭不出来,人们会认为这个女子心狠,巴不得离开爹娘 。相传,羊山地区曾有位姑娘出嫁不哭,曾遭母亲责打,因此,女子出嫁时都要哭,即使不会哭,也得干嚎几声 。
后来民俗学者认为,哭嫁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哭嫁歌即是民歌的一种 。哭嫁歌的调式和韵律是固定的,但哭词却是丰富的多彩的,是需要边哭边想、临场发挥的 。因此,会不会哭嫁,怎样哭嫁,又成了衡量一个女子文才的标准 。
哭嫁歌的内容主要表达对亲人难舍难分的思恋之情,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哭嫁虽然是一种固定的程式,但会哭的姑娘往往唱的过程中眼泪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仿佛生离死别一般 。
结婚是人生大事,在女方家中,或许带着许多离别的哀伤,但在男方家中,却是隆重而充满喜庆的 。
据当地老人讲,在程序上,完整的羊山地区婚礼一般要分为两天 。第一天,羊山人称之为“上头”,意即把头发挽到头上 。据说,古代男子皆留长发,在结婚这一天把头发挽在头上,实际上是宣示此人已经成年 。现在,虽然男子不再留长发,但“上头”这一天仍然十分重要,全村人和同吃一口井的邻村人也都会前来庆贺,喝上两杯 。到了第二天,才算是正式的结婚日 。婚礼上,八音队或者戏班子都有可能被请来演出 。
按照习俗,从“上头”之日起,嘹亮的八音和叮咚的锣鼓声欢叫起来,办喜事的人家到处喜气洋洋 。迎亲的环节中,一般是在乐队的带领下,新郎和众朋友到达女方村门口,新郎就不能再说话了,所有事务都由其男伴来安排 。到了女方家门口时,通常由小舅子前来迎接,才能进家门 。之后,新娘子被娶回了家,大摆筵席庆祝 。而婚礼后的第二天,新娘子通常又会早早起床回娘家 。男方要想让新娘回来,要让小妹到娘家去“请”,家里没有小妹的,要请邻家的小妹代劳 。大概要“请”上一两个月,新娘才会正式地在男方家安住下来,和新郎共同生活 。
三是“拜堂”,其独特之处在于一共要拜堂三次 。尤为奇特的是,新郎在进出新娘家门时,千万不能触及新娘家的门槛,否则将受罚为新娘家装上新的门槛 。
【海南羊山婚俗】 羊山地区还有办红封、安新床、踏草酒等许多风俗,非常具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