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婚俗上都有所差距 。盘锦作为移民城市,婚嫁方面主要受清代顺治年间以来从山东、河北等地迁来的移民,和东北满、蒙古、朝鲜、锡伯等族土著居民,互相交融影响,婚俗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 。在盘锦地域文化中,婚俗文化是最喜庆、最吉祥的一支,值得研究和铭记 。
旧时,在盘锦,每个村屯或县城中的每个街道基本都有一两个能说会道、嘴勤腿快、人缘好的中年妇女充当媒人,她们专门帮助已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孩子“相门户”,并安排“要彩礼”、“串小门” 。对于彩礼,如果是穷人对穷人,本着“养女度荒年”(据《东北旱涝史》载:1840—1948年的108年间,盘山境内仅遭重大灾害就达40余次)的思想,要几斗粮食和几米布料就行了 。富人则是现洋、家畜、牲口、绸缎 。彩礼要“取双忌单” 。但到七八十年代以后,要彩礼的少了,要嫁妆的多了 。如八十年代时兴要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俗话说,“媒人是杆秤,两头主得硬” 。正是因为媒人精明强干,所以颇受男女双方家庭的尊重,时常被好酒好菜招待 。这种“相门户”的婚姻方式,比起旧社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指腹婚、童养婚、招养婚(倒插门)、拉帮套(一妻二夫制 。由于丈夫残疾或有病,丧失劳动能力,又招一夫)等陋俗、恶俗要先进得多……从八十年代开始,受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影响,媒人才渐渐少了起来 。
如果婚事定下来,在旧时和建国初,盘锦人的婚宴都在自家办,生活殷实点的人家多是比较重视台面的 。如婚礼的头几天,办喜事的人家就要张罗在当院搭建灶棚和席棚、杀猪、外出买酒买菜、请厨师和改刀的、租借餐具 。酒席根据条件而定,一般分为四碟四碗、六碟六碗、四碟八碗等规格,皆按凉热荤素、汤菜成双调配 。一般先上冷荤菜,后上热荤菜 。其中鱼、炸丸子、炖猪肉是压桌菜,因为上鱼有“喜庆有余”之意,丸子表示喜事“圆满成功” 。
主食是焖大米饭,高粱米饭 。但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里人家生活宽裕了,对精神生活追求高了 。所以婚宴不用提前预备,而是选择在酒店、招待所、宾馆里办 。酒席预备的档次,酒水大都选用地产纯粮白酒和啤酒 。菜肴以前是,鸡、鱼必备,且都要上整的 。鱼主要是鲤、鲢、草等有鳞鱼,没鳞的不上席 。此外还有盐水大虾、糖醋排骨、扒肘子、扣肉、四喜丸子、拔丝地瓜、香肠拼盘、五彩拉皮等“盘锦土家菜”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有些婚宴上又增加了干煎河刀鱼、青蒸河蟹、雪花蛤蜊、家常炖大鹅等盘锦特色菜 。但婚宴菜肴必须是偶数,以示吉祥 。
结婚这天,迎亲也很重要 。旧时,宽裕点的人家要带着离娘肉一块、红鲤鱼两条、粉条一包、大葱两根等四样礼物(寓意骨肉相连,婚姻永远幸福美满),抬花轿、赶彩车(马车)、鸣鼓乐、提灯笼去迎娶新娘 。故有民谣云:“大姑娘大姑娘将十八,鼓乐喇叭来娶她 。四个吹四个打,四个骡子两个马 。四个箱子四个柜,骡马大车摆成对 。”到女方家后,新郎要手提礼物,到门前敲门,并叫三声“妈开门” 。岳母开门后,给新女婿改口红包 。到了男方家,盘着上头(盘疙瘩鬏),戴着红盖头,穿着红色嫁衣,脚蹬绣花鞋,胸前挂着一对“宝瓶”(半尺左右,分锡铸和银质的,上面镌刻“吉祥如意”字样)的新娘下花轿后,要跨过马鞍子和炭火盆,暗寓今后日子红红火火,五谷丰登 。然后也同样到门前喊“妈开门” 。建国后,除迎亲时拿四样礼物、改口等习俗保留外,新郎已改为骑自行车或带着马车去迎娶新娘 。八十年代后,改用小轿车迎亲,上帖喜字或绑红气球 。
然后进行的是“成婚” 。旧时称“拜天地”,亲朋好友落座后,大捞忙的(司仪)要请新郎父母坐上席 。然后高喊:“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新娘被迎进新房后,要上炕(床),面朝南“坐福”,有的褥子底下还放一把斧(斧与福谐音),再由小叔子拽下地 。“坐福”意为“生活幸福” 。满族、锡伯族也有此俗 。本地早有“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一说 。此外,满族新娘还要开脸,即由“全科人”(六亲俱在的人),用白色的衣线交错来夹新娘脸上的汗毛,把汗毛夹净,从面部看有别于姑娘 。而汉族新娘则是上车前在娘家开脸……建国后,除保存“坐福”外,“拜天地”仪式已少见 。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很多新人改为向毛主席像行鞠躬礼,即为证婚仪式 。八十年代以后,城里青年的结婚典礼多选择在酒店、宾馆的婚宴厅,于婚宴前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 。九十年代后,喝“交杯酒”成了仪式上的重要内容 。“交杯酒”即新郎与新娘互挎胳膊,将高脚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寓意是“结永好,不分离” 。也有两只酒杯用红绳相连,各饮半杯,再互相交换,预示着千里姻缘一线牵,永结百年之好 。
【盘锦百年婚俗文化】成婚后婚宴开始 。旧时,家人和宾客按辈份、长幼、身份、亲疏、性别依次落座,年轻女人则在一旁负责端菜、倒酒、盛饭,最后方可入席 。落座后,长者和贵宾先动筷子,众人方可伸筷,陪客敬酒时也要先敬贵宾 。新娘子这时还要恭敬地给新郎家的长辈人点烟,称为“装烟”,长辈要给“装烟钱” 。这天还要尽量把新亲接待好、陪好,坐席要放在炕头 。但那时物资匮乏,婚宴上虽都是普通鱼肉、果蔬、酒水,且菜量少,大多不给添菜,可宾客还是觉得如年宴般丰盛、很解馋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十年代后,婚宴不但变得丰盛起来,有的还要请来乐队,并伴有文艺演出助兴 。这天,新郎新娘和新郎父母及一些直系亲属,聚在一起吃婚宴的最后一桌饭,也是第一次全家团圆饭 。这时大家要共同举杯,说一些互相祝福的话,摄影师、录像师要抓拍镜头 。
婚后第三天,新娘携新郎到娘家“回门”,晚间必须返回 。满月时新娘才能回娘家小住 。
现在 。随着时代进步,许多新人结婚已开始新事新办、移风易俗了,如选择旅行结婚和集体婚礼已越来越多了 。不过,过去的婚俗,虽已渐渐被人们冷落,但作为各个时代民生民声民俗的综合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永远闪耀在盘锦的历史空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