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农村上梁谣

【淮北农村上梁谣】打扫堂前地,净手焚上香,
主人请俺来上梁 。
你问大梁出何处?
俺说大梁出在东海岸,
长在盘龙卧虎的山冈上 。
大船盛,小船装,
主人买来做大梁 。
鲁班砍,鲁班光,
砍得大梁明晃晃 。
大梁好比一条龙,
摇头摆尾往上行,
要问大梁哪里去,
八字手里定太平 。
——瓦刀落地,
——荣华富贵!
以上这首歌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淮北农村建房时,由木工头歌唱的《》,曾流行一时 。上梁,是农村建房时必过的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 。一般是瓦工把山墙垒好了,再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一般按阴历选择双日子,如阴历初二、初四、初五、初六、初九、初十、十五、十六、十九等都是上梁好日子;忌讳选择单日子,双日子最忌讳初八、十八、二十八,意为扒扒拉拉月,没建房时就扒扒拉拉,不倒才怪 。那时人们择吉日“四”和忌讳“八”,则与现代人们的择吉日观念截然相反 。吉日需定在上午,下午则不行 。木工头指挥着瓦工和木工,两边墙头上各站七八个人,按要求用绳子拉着房梁往上抬,而木工头领则嘴里喊着《上梁谣》,声调高亢,抑扬顿挫,拉绳索的瓦工也配合着哼唱 。架上木头梁,这时候,往往意味着房屋就快建好了 。
记忆中,小时候,村里若逢人家盖房子,便会乐颠颠地跑去观看 。尤其是村中人家到了上梁日子,更是喝过稀饭便早早地跑去等候 。因为上梁时,建房的主人会让木工撒一些馍、糖果和红鸡蛋,我们就为了捡拾这些东西,一饱贫困岁月里缺乏食物的饥饿 。
那时,农村建房都是带梁头的房屋,即房屋中间顶,前后则呈向下坡,上面铺上瓦片,便于下雨流水 。现在建的楼房与当年建房不同,根本不用木头梁,而是用水泥预制板或采用钢筋加水泥直接浇灌即可 。
如今已经记不起儿时有多少次参与上梁时拣拾糖果的情景 。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在朝阳小学上二年级,刚放学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母亲告诉我,快去隔壁你大婶家,今天她家上梁了 。我一听,书包往床上一扔,急忙撒腿就往外跑,唯恐去晚了抢不到糖果 。还没跑到大婶家,就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响,心里知道,一放炮就已经开始撒糖了 。我急忙加快脚步,待跑到大婶家时,“四木匠”(村人都这样尊称他)正在唱着“大梁好比一条龙,摇头摆尾往上行……”的上梁歌谣,一边唱着,一边抓出篮子里的糖、馍、红鸡蛋,往人群里撒 。“四木匠”的手往哪扬,人群里大人小孩也会跟着手势往那跑 。人群里拣拾、争抢糖果的往往是一些农村妇女和小孩子,青壮男劳力很少参与争抢 。
那时,我们小孩子不仅拣拾吃的东西,还拾那没有爆炸的鞭炮 。记忆中从建房上梁的村人家归来,一般褂子兜里会塞满吃的东西和玩的鞭炮 。
至于“四木匠”嘴里哼唱的《上梁谣》,当时我们全然不去理会 。多年后,我却对这类在民间代代流传的歌谣起了兴趣 。无疑,这是人生阅历增加和文化积累增多的结果 。
悠悠岁月长,曾经晃荡在村人建房上梁时的儿时身影,已经长大成人,已为人夫人父 。如今正坐在颍河岸边的卧神书斋里,敲击键盘回忆儿时曾经忽略的《上梁谣》 。“四木匠”一手拎着竹筐,一手抓筐里的糖果,挥臂撒向人群里,伴随“四木匠”那高昂轻快的“要问大梁哪里去,八字手里定太平”的《上梁谣》,恍若眼前,恍若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