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端午节习俗

仙游民间的端午节 , 历史悠久 , 俗称“五日节” 。仙游民间有两种说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的说法;另一种:“初一糕、初二粽、初三担去送、初四过一天、初五扒平安”的说法 。这二种说法都把节日描绘得有声有色 , 深切感人 。
其实没有明确规定哪天做什么 , 一般是节日到时 , 各家各户门上插艾叶(如旗)、挂菖蒲(似剑) , 意为香气入室 , 辟邪保平安 。主要是初三和初五两天 , 初三日已出嫁的女儿 , 这天常带些节日礼品回娘家探亲 , 俗称“送节” 。娘家也要回赠桃李水果和童衣白扇等物 。
【福建仙游端午节习俗】 初五日 , 家家户户卫生大扫除 , 点蚊香 , 洒雄黄酒水;割“午时草”煮蛋;小孩穿新衣佩“香囊” , 画虎蛋 , 脸上写“王”字 , 意为消灾驱邪 , 迎祥纳福 。有条件的乡村还举行龙舟竞赛 , 俗称“扒龙船” , 热闹非凡 。
仙游城关境内举行“扒龙船”活动 , 意义更深长 , 它除含有吊祭屈原之意外 , 还用来主祭悼念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侵犯仙游而牺牲的戚继光将士 。因为将士们以最快速度从浙江赶到仙游城南门外木兰溪虎啸潭时 , 潭深水急过不去怎么办?军令渡水过去 , 于是一个个战士勇猛跳下虎啸潭 , 能游的游过去 , 不能游的后者踏着前者的尸体前进 , 渡水阵亡甚多 。这是仙游历史上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 , 除建祠纪念外 , 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前 , 历代县官都以隆重仪式主祭悼念戚继光战士 , 然后龙舟竞渡开始 。
端午节吃粽子 , 其来历是怎么讲呢?除苏州一带(曾属吴国) ,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外 , 其他各地都以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 遭奸臣迫害 , 于公元前278年端午节这一天(即农历五月初五) , 他身绑石头投进汩罗江自杀 。老百姓很同情很悲痛 , 出于对屈原的崇敬和热爱 , 便用大米或黍子包成粽子投入汩罗江中 , 希望江里的鱼虾不要去啄伤屈原的遗体 , 乖乖去吃粽子 。
后来 , 有个叫区回的人 , 屈原托梦给他说 , 大家每年端午节祭祀的粽子都被鱼虾、蛟龙吞食了 , 告诉人们不要再把粽子白白投进水里去 。从此以后 , 却形成全国人民吃粽子的千年习俗 , 而且随着时代不同 , 粽子的风味质量越来越高 , 花样越来越多 。
这个节日 , 农家均要蒸果糕 , 供祀神灵 , 初五日天未亮 , 庶民用麦秆点燃把屋里的蚊子引送田野 , 寓为夏天免受蚊虫骚扰 。与此同时 , 家家户户清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或点燃蚊香 , 喷洒雄黄酒水 , 清毒驱邪 , 以示消灾 , 祈保家人平安 。
初五中午庶民以炒米粉或面条当午饭 。饭后大人小孩均要洗澡 , 换除冬服 , 穿上新夏装 。洗澡水须用午时正的井水 , 加上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兰草、豆秆等的“午时草”烧开水(俗称午时水) , 烧水时亦把鸡(鸭)蛋放入共煮 。全家老幼均食一双蛋 , 把画上虎图案的蛋 , 装在香囊袋里挂在孩童的脖子上 , 并在孩子的鼻子上和耳朵抹上雄黄 , 寓为迎祥纳福 , 消灾避祸 , 来日好经风雨 , 少生病 。
之所以要言不烦地围绕清毒驱邪 , 消灾避祸 , 既要挂蒲剑 , 又要插艾叶;既要燃蚊香 , 又要洒雄黄酒;既要洗午时水 , 又要挂香囊虎蛋?其实 , 所有这些都是在传承老祖宗那既相沿成俗的 , 又不乏科学道理的民俗文化意涵在其中 。据《礼记》载 , 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 , 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 ,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
因其在先秦时代 ,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 , 五日是恶日 ,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 , 五毒并出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 , 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 , 认为“五月子者 , 长于户齐 , 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 ,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 , 男害父 , 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 , 不得举也 。”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 , 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 , 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 , 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 , 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 , 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 ,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 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 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 , 称之为“端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