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春节习俗

【福建仙游春节习俗】 福建仙游春节习俗
腊月“扫巡”
本地方言把过年大扫除叫“扫巡” 。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梁四面光,洗净见祖公” 。“扫巡”,一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 。然后室内再“扫巡” 。这其实也是良好的卫生传统习俗 。
腊月廿五“忌讨钱”
腊月廿五就有“忌讨钱”习俗 。据说这一天是仙游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 。这一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正是人们一年财运的源头 。谁要是敢在这一天去讨债,肯定会被欠债的人骂得狗头喷血,讨不得半点便宜 。同时,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一些宫庙会施舍给穷人、乞丐 。
除夕“围炉”
二十五日之后,仙游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货,做红团,忙得不亦乐乎,专等除夕之夜来临,好谢天地,守岁迎新 。腊月廿六起各家各户开始贴春联 。王安石写了《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被认为是对联的原始形式 。
除夕一大早,许多家庭都把摆满贡品的供桌摆在门口或者阳台 。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红红火火”的红团了 。中午,大家都会早早地煮好炝粉(又称杂粉),这是每年年三十的必备午餐,雷打不动 。午休过后,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此“拉开大幕” 。家家户户一般都会一直忙活到了傍晚5点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就此呈现 。年夜饭既要丰盛又要吉利,菜的数量也一般为8、12等吉利数 。主餐一般有虾(在莆仙方言中与“和”谐音)、卤面、花生汤等传统菜式,全家人一起围炉守岁 。吃年夜饭的间隙,有些家庭会在自家门口燃起了篝火 。全家人一起围炉守岁,“开”压岁钱,互祝安康 。
正月初一
即使前一天守岁再晚,每家每户在正月初一上午都会早早起床,吃过精心准备的“长寿”线面后到离家不远的庙里上香祈福 。这之后,才正式开始了大年初一的“拜年旅程” 。走在街上,逢熟人便会互道一声“新年好” 。到“做寿”的亲朋好友家里拜年,对方还会给拜年的两个桔子,寓意红红火火,图个吉利 。
初二“忌串门”
初二习俗是有些地方不敢走亲访友,因为这天串门会带来晦气 。据悉,明代时倭寇侵犯仙游 。时值大年三十,有些村民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 。直到大年初二才各自回家,惨不忍睹,忙着收尸,由于初一这天是大日子,暂不发丧等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发丧,所以这天也称“探亡日” 。从此,正月初二不能到人家家里去串门的传统就一直延续至今 。没空串门 。后来一些地方便沿用这个习俗,为了避讳 。
但近年来,这一天就成了同学战友聚会的好日子 。
初三“做十”
仙游“做十”的传统民俗,不管寿星是哪月哪日出生,只要年满五十且虚龄逢十,都要做(祝)寿,故祝寿在莆仙方言中,又被称为“做十” 。这一天,前来道贺的邻里亲朋,每人手提或肩挑红色的担盘或礼盒,内装寿面、蛋、红蜡烛、鞭炮等 。主人以桔子等作为回礼,以示吉利,并由寿星备办酒席,邀请邻里街坊和至亲好友等来欢宴庆贺 。不过,备办寿宴的时间并不拘泥于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十还可见一些人家置办的寿宴 。为表示深情厚意,有些亲戚特别是女婿们要“担盘”祝寿 。盘是一种多层竹笼,里面置线面等 。
由于许多人同时做大寿,初三那天该祝寿的人只能出席最重要亲戚的寿宴,其它的亲朋好友做寿,只能另派子女或另择吉日前往祝寿 。过了五十岁,以后逢十(如六十岁、七十岁等)再做寿 。这天一大早,主妇们都要提着“红篮子”到做寿的人家祝贺,做寿的主人要把备好的一双桔子回给他们 。做寿的家里中午还要备酒席招待远道而来的亲人 。做寿的酒席可以办到正月十五 。
正月初四、初五“做大岁”
仙游民间有正月初五“做大岁”的习俗,这一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下“索面”(仙游民间手工制作的线面)、烫长菜(菠菜),每人一碗,祈愿长命百岁、健康平安 。据悉,那年倭寇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 。此时亲友之间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 。
闹元宵
俗话说:“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 。”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每逢元宵节来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 。如正月初八,枫亭镇麟山村举行出游活动,游行队伍一路浩浩荡荡,所过村庄,皆设香案迎接,观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密不透风 。
出游中,皂隶舞是一大看点 。据了解,皂隶舞于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枫亭镇境内每年一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还神接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 。皂隶舞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表演时伴随锣鼓乐声和呐喊声,节奏干练、粗狂威武,颇有气势 。
枫亭游灯是莆田元宵节期间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目的是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康 。2008年6月,枫亭游灯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