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除夕 , 又称除夜 , 俗称年三十夜、大年三十 。其起源于周代的岁终驱傩之俗 , 《周礼·夏官》:“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 , 以索室驱疫 。”东汉时 , 应劭的《风俗通义》始见“除夕”二字 , “常以腊除夕饰桃人 , 垂苇茭、画虎于门 , 皆追效于前事 , 冀以御凶也 。”原义为驱邪求福之意 。
晋时 , 有了分岁、守岁之俗 , 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引晋周处《风土记》载:“夜祭先竣事 , 才动聚饮 , 祝颂而散 , 谓之‘分岁’”;“至除夕达旦不眠 , 谓之‘守岁’ 。” 为送旧、延年之意 。南北朝时 , 又有肴蔌(sù)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之俗 。唐代 , 又增加了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盒灯等风俗 。到了宋代 , 度岁成为年终大事 。据《梦粱录》介绍 , 是夜 , 士庶之家 , 皆洒扫门闾 , 去尘秽 , 净庭户 , 换门神 , 挂钟馗 , 钉桃符 , 贴春牌 , 祭祀祖宗 。遇夜 , 则备迎神香花供佛 。明代 , 又发展了许多新俗 。
《帝京景物略》载:在北方 , 五更焚香楮 , 送玉皇 , 迎灶神;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 , 门窗贴红纸葫芦;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 , 悬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饮 , 守岁等 。《西湖游览志余》载:在南方 , 人家祀先祖及百神;架松柴齐屋 , 举火焚烧;家庭举筵 , 长幼咸集;儿女终夜搏戏藏钩;并燃灯床下 , 食赤豆粥等 。清承此俗 , 《帝京岁时纪胜》载:该日 , 向尊亲师友辞岁 , 归而盥沐 , 祀祖祀神 , 接灶 , 再阖家团拜 , 更尽分岁 , 散黄钱金银饣果锭 , 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 , 以兆延年( 。今安徽民间尚有祀年、辞岁、守岁、吃分岁酒、给压岁钱、挂年画、贴春联等习俗 。
一、祀神祭祖
除夕 , 祀神祭祖为一项重要内容 。一为祭拜神灵、祖先 。蒙城人在吃年饭前 , 要在庭院内栽两棵全枝全叶的青竹竿 , 上面系上铜钱;晚上摆上供品 , 供品中必须有鱼 , 焚香燃表放爆竹后 , 全家叩拜 , 祭祀天地神灵、祖先 。金寨人在三十晚上烧香祭天地 , 敬祖先 , 放鞭炮 , 辞旧迎新 。二为祭祖 。有的地方是在坟地祭祖 , 如宿松人在中午前后 , 带着鱼、肉、酒、茶、香纸、爆竹到祖宗坟上烧香辞岁 , 若是新丧之坟 , 要在坟前点灯 , 子孙呼唤祖宗回家过年 。多数地方是在家祭祖 , 如天长旧时三十中午各家敞开“神主龛子”的门 , 挂上祖先遗像 , 在家祭祀祖先 。铜陵人则将10余碗用作年饭的荤素菜及“三牲”作供品 , 焚香烧纸 , 叩头作揖 , 祭祀祖先 。富裕人家还在野外路边泼粥 , 烧些纸钱 , 以敬孤魂野鬼 。黟县在厅堂悬挂祖宗容像或孝思图 , 傍晚时祭拜列祖列宗 。霍邱在晚饭前祭祖 , 其中南部地区喜挑最粗的木炭供奉 , 寓意为家庭富有 , 生活更美满 。除祭神祭祖外 , 全椒人还祭家庙 , 固镇人还敬神佛 。
二、接灶
接灶是除夕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安徽各地的接灶时间有所不同 , 一些地方是在吃过年饭以后 , 如六安市饭后在灶台上烧香点烛 , 举行“接灶”仪式;屯溪饭后的第一件事是“接灶” , 仪式一如送灶 , 所不同的是改烧纸马为烧松枝、柏枝 , 意为“百无禁忌”;肥东在就寝前、怀宁在午夜、祁门在子夜接灶 。还有一些地方是在吃年饭前接灶 , 如黟县、贵池、青阳在接“灶神”回家后 , 全家团聚吃年饭 。
三、除夕的活动与日期
首先是犒赏牲畜 。如来安、凤阳、全椒、金寨养牛户 , 晚上要给牛喂一顿白米饭 。俗谚说:“打一千 , 骂一万 , 年三十晚上要喂一顿白米饭 。”固镇则用一碗扁食、两个馒头喂大牲畜 , 有“打一千 , 骂一万 , 三十晚上吃顿饭”之说 。宿松在吃过团圆饭后 , 主妇将每人剩下的饭(故意留下的 , 谓连年有余)倒在一起 , 并挟些鱼、肉、菜等 , 让猫、狗吃 。其次 , 还有其他习俗:如五河在除夕夜用灯笼照园圃 , 说“菜无虫伤”;照四壁 , 说“家无蛇蝎”;用米面豆谷撒阴暗角落 , 谓“送鼠”;以香楮拜井处 , 说“封井”;还把鞋底翻转朝上 , 谓“可防瘟神散疠” 。萧县、砀山人都在门前放一横棍 , 叫“拦门辊” , 说能拦住金银财宝 , 不向外流 。舒城人在吃过年饭后 , 要用柴、树根或木炭、煤块烤火 , 俗称“烧发” , 寓意一烧就发财 。
此外 , 有些地方除夕是定在二十九过 。例如固镇杨庙乡村桑姓农户 , 多数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过年 , 据传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惯 。传说明末时该村住着一个桑姓老头 , 夫妻俩领着7个儿子 , 租种财主家的5亩地过活 。一年秋天 , 桑老头被财主家的黄狗咬伤了腿 , 其三子盛怒之下用砖头打瘸了狗腿 , 被财主绑送县衙毒打一顿不说 , 还被抢走了5石麦子 。桑老头气恼万分 , 请人写状纸告到凤阳府 。秋去冬来 , 眼看又到年关 , 左邻右舍都忙着过年 , 唯有桑老头家冷冷清清 。腊月二十九这天 , 桑老头打赢了官司 , 财主如数退回了麦子 , 于是全家欢聚一堂 , 杀鸡、备菜 , 高高兴兴过了一个早年 。从此 , 桑姓后代 , 每年都在腊月二十九吃年饭 。
铜陵董店乡舒山村竹园陈、曹、江3姓将除夕也定在腊月二十九 , 全家吃荤 , 但三十晚上则吃素 。据传这是很早以前 , 曹氏姑娘吃斋 , 嫁入江家后 , 江门为尊重曹氏信仰 , 故提前一天欢度除夕 , 其下代女子又嫁入陈家 , 此俗也传入陈家 。由此 , 腊月二十九吃年饭 , 在三姓间代代相传 。
四、贴春联
【江淮传统除夕习俗】 春联 , 又称门对、门帖 , 俗称对子 。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图腾崇拜 。最初的形式是桃木(图腾物) , 汉时演变为桃人 。魏晋发展为桃符(长七八寸 , 宽一寸余的桃木板) , 上书神荼、郁垒二名 , 意为镇鬼 。五代时已在桃符上题写词句 , 传说后蜀国君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 , 觉其欠佳 , 便自题一副:“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 , 春联开始用纸书写 。“春联”之正式命名 , 乃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
春联是一种特殊文学形式的诗 。其字数一般在3字以上不等 , 可多达5百余字 , 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 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此外 , 上下联结构要相同 , 词性要相当 , 平仄要相协 。春联内容一般多用吉祥喜庆的词语 , 或托物言志 , 或寓情于景 , 或借古寓今 , 或歌功颂德 , 可谓千变万化 , 不拘一格 。
1949年后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 , 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 , 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 春联也在不断更新 , 年年都有许多情景交融、生气勃勃、格律严谨的新春联面世 。
安徽各地都沿袭了贴春联的习俗 。旧时贴春联要净手、焚香、放鞭炮 , 现多已不再实行 。但宿松有些礼俗限制:第一 , 贴春联须在祭拜祖坟之后;第二 , 由男性粘贴;第三 , 应先大门、后小门、先外门后内门依次粘贴 。
安徽各地贴春联的时间有早有晚 。如固镇、濉溪是在早上贴;蒙城、来安、萧县、灵璧、五河、肥东是在上午贴;旌德是在午饭后贴;宿松、石台、长丰、涡阳是在下午贴;巢湖、屯溪是在吃年夜饭前贴等等 。春联都用红纸书写 , 但居丧人家例外 , 如涡阳居丧者当年用白纸 , 不写字;次年用蓝纸 , 写字;第三年方能贴红纸春联 。
五、吃年饭
吃年饭 , 又称吃团圆饭 。皖南徽州称“吃分岁酒” 。分岁一词由来已久 , 《风土记》说:“除夕 , 长幼聚饮祝颂 , 谓之分岁” , 是新旧岁由此而分的意思 。
安徽的年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 淮北各地为饺子 , 淮河以南则为米饭、鱼、肉等 。旧时 , 年饭做好后 , 要先供祖先 , 然后全家团聚 。
吃年饭的时间 , 有中午和晚上之分 。在中午吃年饭的有:泗县、五河、宿州市、濉溪、合肥、肥东、来安等 。来安在贴好春联后 , 即摆上美酒佳肴 , 鸣炮祭祖 。长辈焚香 , 晚辈化纸 , 然后举家团坐 , 共吃团圆饭 。但在吃年饭前 , 各家水缸均要挑满“元宝水” 。多数地方是在晚上吃年饭 , 如芜湖、石台、歙县、屯溪、黟县、祁门、旌德、巢湖、长丰、六安、怀宁、宿松等 。
吃年饭时 , 各地也有一些不同的规矩 , 但一般都不准吃鱼 , 意为“吃剩有鱼 , 年年有余” 。黟县是将鱼留在大年初一吃 , 有些地方甚至要留到元宵节吃 。祁门吃年饭时如有亲人在外没有回家 , 要留出坐位并放上筷子 , 以示团聚 。屯溪吃年饭时 , 桌上的碗筷要摆足数 , 家中虽不足10人也要摆上10副碗筷 , 意谓“满福满寿” , 席间老幼均互相劝酒祝贺 。巢湖吃年饭时任何人不得讲“破话” 。
长丰的年饭必须有鱼、肉圆子、豆腐等 , 饭不能吃完 , 并要盛些饭菜喂牛 。六安菜肴多为10碗 , 但不可缺少肉圆子、粉丝、猪耳朵、豆腐 , 寓“元宝、钱串子、顺风、都富”之意;碗里要留下一些饭菜 , 名为“留仓底” , 预示来年钱粮有余 。怀宁吃年饭前要在桌边地上奠酒请祖宗 , 称作“陪祖” , 接着全家喝酒 , 小辈向长辈敬酒 , 长辈要还酒、说吉利话、给压岁钱 , 酒后吃挂面 , 借挂面之长寓“年年有得长”之意 , 最后吃饭 。
六、辞岁
辞岁 , 亦称辞年、别岁 。辞岁即除夕之夜 , 人们在拜祝尊师亲长 , 接受长辈赏赐的官制荷包(内盛金银餜饰等)或压岁钱后 , 或燃华烛 , 放鞭炮 , 祀神敬祖;或置酒宴 , 往来相邀 。宋代已有此俗 , 明代已渐成风尚 。到清代 , 形成了南北不同的习俗 。在南方 , 晚辈向长辈行礼 , 以别岁 , 俗称辞年 。在北方 , 穿戴一新走亲友 , 谓之辞岁;家长叩谒尊长 , 也称辞岁 。民国后 , 辞岁以家中晚辈向长辈拜祝为主 。
安徽的辞岁包含三种意思:一为家中的晚辈向尊长辞岁 。如旌德年饭后 , 小孩提灯笼向长辈辞岁;黟县 , 小孩点着西瓜灯向长辈辞岁;石台老人就寝前 , 小辈前去辞岁 , 谓之纳福 。一为族中、村中的晚辈向尊长辞岁 。如青阳宗族聚居区的晚辈要挑灯挨户向长辈请安;怀宁年饭后 , 青年人要到左邻右舍看望长辈 , 告别时说声某某老人“您纳福” 。一为焚香辞岁 , 如长丰在午夜时分 , 放爆竹“接灶” , 焚香辞岁 , 然后闭门安歇 。
七、压岁钱
压岁钱 , 亦称押岁钱、压祟钱、守岁钱 。最原始的称呼应为压祟钱 , 因“祟”与“岁”谐音 , 便演化为“压岁钱” 。
压岁钱在汉魏六朝时即已流行 。最初的压岁钱是固定的 , 均为尊长分赠给年幼的晚辈 。到了清朝 , 压岁钱是穿有红线的铜线 。现在多用纸币 。
安徽各地都有给“压岁钱”的习俗 , 但给压岁钱的时间不一 。多数地方是在吃团圆饭时给 , 如怀宁人吃年饭时 , 待晚辈向长辈敬酒后 , 长辈边向晚辈还酒并给晚辈压岁钱 。有的地方是在吃完团圆饭之后给 , 如宿松 。有的地方是在给长辈拜年时给 , 如蒙城人在初一清晨接天地后 , 晚辈给长辈拜年时 ,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
八、守岁
守岁 , 本为驱除百鬼祈求平安之意 。南北朝时 , 守岁之俗即已普遍形成 。唐代 , 守岁增加了庭燎、歌舞等活动 。宋代 , 守岁之风遍及城乡 , 已有祈祝父母长寿之举 。明清守岁之风更盛 。近现代 , 守岁又增加了下棋、拼七巧板、解九连环、打相思结、猜字谜、掷骰子、打五关等娱乐活动 。当代 , 全国城乡又有了围坐电视机前观赏春节文艺晚会节目的习惯 。
安徽各地都有守岁的习俗 。黟县等地俗称“坐年排” 。淮河两岸俗名“熬年” 。全椒是男子和少年儿童守岁;祁门是中年男子守岁 , 且要守到天亮;旌德、巢湖是全家守岁到天明 。现在不少地方 , 特别是城市里 , 守岁一般都只守到春节文艺晚会节目演完为止 , 很少有通宵达旦的 。
- 江淮传统中秋节习俗
- 江淮传统腊八与祭灶习俗
- 福建上杭客家传统民俗特点
- 广东揭西客家传统结婚习俗
- 佛光笼罩下的老挝传统民俗文化
- 乌兹别克斯坦传统风俗大观
- 陕西山阳面花风俗
- 彝族的传统天时习俗
- 男鹿生剥鬼节
- 苍术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