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六民俗:挹肥拜紫姑

正月初六,马日 。所谓“龙马精神”,寓意生机蓬勃、欣欣向荣 。客家俗语云:“六六大顺”,说的是年初六乃“万事顺意”之吉日 。
客家人在年初三就已经“送穷”了,而非客家地区则在正月初六祭穷神、送穷鬼 。
“穷神”既不是道教神仙,也不属于佛教菩萨、罗汉,什么教派也不是,但也不属于魔鬼一流 。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唐代我国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 。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穷神”谁属?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是帝喾之子,其二认为乃姜子牙之妻 。各地春节民俗中都有挂门钱纸的习俗,其民俗寓意正是阻止穷神走进家门 。门钱纸即门笺,不同的地方还有其他不同的称呼,如挂钱、吊钱、门吊、门花、吊千儿等,乃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的吉祥饰物 。一般用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 。传说姜太公封他老婆做了穷神,但害怕她乱上别人家里,给别人带来晦气,就规定她只许上富贵人家,如果人家门脸破败,就不准进去 。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纷纷把家里的破布烂麻挂在门上,以示家庭破败,阻拦穷神进入 。后来人们觉得不太雅观,就用整块布、整张纸剪成穗子来代替,以后便慢慢发展成更加精美的门笺 。大年初六,家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笺也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
宋元时期送穷神的日子大凡都在年初六 。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明清“破五”习俗开始形成后,本着“破旧立新”思想,北方地区的送穷日就大多提前到正月初五了 。是日,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
另外正月初六是闽南人所崇信的清水岩祖师生日,在这一天,各祖师庙都要张灯结彩准备牲礼或演戏来祭祀 。清水岩祖师,又称麻章上人、蓬莱祖师、乌面祖师、落鼻祖师、清水真人和昭应大师 。诞生于宋朝福建永春县小姑乡,俗姓陈,名应,也名昭 。其施医济药,为民祈雨救旱,乡民为表感激,在其居住的蓬莱山石室建精舍,名为清水岩,成为安溪地方的守护神 。据说每逢天灾巨变前,便会落鼻示警,因此又有“落鼻祖师”尊称 。
客家人的年初六依然喜庆,却相对平淡,其主要民俗活动唯有“挹肥” 。(“挹”音溢yi,即“舀”的同义词,表示将液体盛出来 。)
年初五“出年界”后,勤劳的客家人又渐渐忙碌起来了 。
虽然年初三客家已经“送穷”了,将房里屋内的垃圾、破烂统统送走并付之一炬了,但厕所里的粪肥却还得等到正月初六才开始清理、打扫,并将粪肥送到秧田灌溉或送到菜园浇注 。客家旧俗,农家多在此日开始下田耕地、做秧田,以示春耕开始 。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这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普通农谚 。作为农耕族群,客家对于农家肥格外依赖,对于主管厕所(客家多俗称为“茅厕”、“茅池”、“粪坑”等)的神灵则更加崇拜 。新年第一次挹肥,喜好拜神、敬神的客家人自然要对厕神祭祀一番 。
中国民间信仰普遍认为厕神即紫姑神,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东施娘等 。自明清时期开始紫姑就不单纯作为厕神,而世人谓其能预言未来,有先知先觉,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成为扶鸾占卜的大仙之一 。客家俗称紫姑神为七姐、七姑 。
紫姑神信仰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至明清不衰 。南北朝宋朝刘敬叔《异苑》载曰:“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嫉,死于正月十五夜 。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 。’捉者觉动,是神来矣 。以占众事 。胥,婿名也 。曹夫,大妇也 。”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十引《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 。寿阳李景纳为妾 。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 。天帝悯之,命为厕神 。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 。俗呼为三姑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载曰:“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 。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 。”清黄斐默《集说诠真》:“今俗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 。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 。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 。”
人们原来一般在正月十五祭祀厕神,明代开始多提前到正月初十 。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载:“十日邀厕姑问吉凶 。”嘉靖浙江《宁波府志》载:“正月上旬之夜,女子邀天仙或厕姑问吉凶 。”弘治《上海志》载:“上旬之暮,女子邀厕姑问吉凶,男子不得至 。”
清代广西贺州客家多在正月十三“拜紫姑”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广西贺州客家人张培仁在他的笔记中详细描绘了幼年时亲历“拜紫姑”的一幕,使今人得见这幅神秘的客家民俗画 。也许,那请与紫姑同行的尼姑却正是张氏“拜紫姑”占卜游戏中的紫仙姑扮演者 。
余少时见姊妹等为卜紫姑之戏 。法用一箕,覆以裹头绉纱,俗谓包头者,绕箕插花,乩边树一“薯”,两婢扶之,向房角设为问答曰:“姑娘在家否?”曰:“在家 。”“梳洗否?”曰:“梳洗矣 。”“易衣否?”曰:“易衣矣 。”曰:“请升舆 。”即扶置乩上,两人承以拳曰:“到则俯仰者三” 。以此问休咎,均随所问,乩动应之 。余问:“能书否?能书则三动 。”箕果三动,随易沙盘,随一诗云:蓬莱宴罢几何时,万里遥空月上迟,剧喜归来春事好,不曾辜负试灯期 。因问为仙为鬼 。判曰:“余姓尤名熙凤,明万历时孀归,年三十二,溺新方桥下,冥王怜我无辜,不加罪责,不付轮回,游行自如二百年,已成鬼仙,知诸君风雅,愿就茗谈 。”此时乃正月十三也 。明日系会期,问得会者何人 。曰:“赵馥轩 。”次日,赵果得彩 。其他小吉凶,隔素问之,无不应验,此后欲请,但炷香佛堂前祷之即至 。余兄弟相与酬和极多,惜年久不能记忆 。庚午岁,大兄将赴北闱,乩判曰:“且就南闱 。”问中乎,曰:“中 。”问名次前后,曰:“四十六名 。”果于是科获隽 。名数皆符,益神之 。后长生庵一尼至,向之稽首,乩判曰:“合与有缘,汝能谨事我,当福汝 。”尼再拜请同行,遂去 。此后再请不复至 。
客家人对紫姑神的崇拜主要集中在七月初七“七夕节”,江西于都客家有“拜七姑”习俗,梅州五华、大埔、兴宁等地客家则有“拜月华”、“闹七姑”风俗 。
正月初六客家人挹肥之后拜祭紫姑有三重寓意:其一,祈祷丰年;其二,感谢神恩;其三,问卜吉凶 。世世代代稻作经营的客家人,每一天都企盼着能够风调雨顺,一份耕耘必有一份丰厚的回报,以致丰衣足食,岁岁吉祥,年年和美 。客家人认为自己的勤劳是应份的,所得来的丰收并非就是自己劳作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上天、土地、众神对自己的眷顾和恩惠 。作为农业神系之一的厕神紫姑,不时地被客家人崇信着、膜拜着,不在于紫姑神有多大的能耐,而在于她实实在在地为客家人的丰收奠定了肥料之类的坚实物质基础,在于她有求必应的大度、有问必答的亲切 。
清理或清洁完厕所等卫生场所后,客家妇女就会在该场所的门前点亮红蜡烛或茶油灯,焚烧线香敬拜,在门楣或门框上粘贴红纸表示吉庆 。
【客家正月初六民俗:挹肥拜紫姑】 紫姑作为庶物崇拜的神灵,基本上只有客家女性虔诚信仰,客家男子并不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