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三月三”习俗:抢童子

【四川客家“三月三”习俗:抢童子】 “抢童子”是客家一种具有很深文化意蕴的求子习俗 。客家“抢童子”习俗目前主要流传于川西客家地区以及闽西客家地区 。川西地区以成都洛带燃灯寺庙会“抢童子”为代表,又俗称“童子会”;闽西地区以长汀等地定光寺“抢佛子”为代表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每年农历三月三在成都洛带都要举行抢童子的群体性活动 。“三月三,堆人山”,至今七十左右的客家老人大都亲眼见其盛况,有的还参与了对“童子”的抢夺;说起其热闹非凡的情景,他们无不眉飞色舞,手舞足蹈 。今五十来岁的人虽未能亲历其境,但竟也差不多能生动有趣地述其大端 。据载区内四处地方有“抢童子”民俗,其中以洛带为盛,地点在燃灯寺前川主店 。童子是木刻,共12个(闰年13个),分头童,二童、三童及一般童子 。人们相信,无嗣者抢得童子可以生育 。头童最大,据说最灵验,所以最珍贵,抢夺也最激烈 。值此日,参加抢童子者成百上千,观众数万 。先唱川剧《仙姬送子》,戏毕主持者便通秉神灵,然后鸣炮三响抛出童子,台下便开始激烈争夺 。一个头童或二童,往往要争夺三、四个钟头,只要看见在谁手上,大家便会漫山遍野蜂拥而追,有时竟追上二、三华里,直至不知在谁手中为止 。童子抢得后,便送往事先约定好的求嗣者家中 。主家迎童供奉,设宴酬谢宾客,并对抢童者予以酬谢 。
《四川民俗大观》记载:“俗传农历三月三是送子娘娘的生日 。是日,要为之办娘娘会,演戏酬神 。会首用木头雕刻成几个四五寸长的童子,午时焚香礼拜之后,从高处依次抛掷人群中,下面的人你争我夺,而抢得头童者最佳,其余次之,是谓抢‘童子’ 。抢得童子的人,即于晚间鼓乐前导,点灯张伞,由一男孩抱着木童,跨骑彩马,或将木童置于彩亭中,送至无子女的亲人或有钱人家,以示送子至家,定生聪慧之子 。届时,主人盛宴酬客,大给赏钱,比真正得子还热闹,有的竟花费上百金 。”又《成都通览》记载:“俗传三月三日为送子娘娘生辰,省城之延庆寺、娘娘庙各处演剧酬神 。会首则大肆饕餮,并用木雕之四五寸长童子、童女若干,在神店前抛掷丛人处,俟人之抢夺 。抢得童者,即于是夜用鼓乐、旗伞、灯烛、火炮,将木童置于彩亭中,或用小儿报持,送与亲戚中无子女者 。该亲戚即衣冠招待,肆筵宴宾,比真正得子者尤为热闹,有接童子费至数百金者 。”
川西民间传说每年三月三是送子娘娘生日 。此“送子娘娘”非送子观音,而特指东岳大帝之妻妾 。相传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有妻妾三人,主管人间生育,人称三婆娘娘或子孙娘娘 。
旧时川西庙宇道观多建有子孙娘娘殿或送子娘娘殿,每年三月三这天,送子娘娘殿和对面的古戏台总是披红挂彩、神色怪异地沉浸在一种喜庆而恐怖的神秘气氛之中 。戏台前面搭起临时神坛 。神坛周围旗幡摇曳,香烟缭绕,红烛高烧 。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守候在神坛下,等待那神圣而疯狂时刻的到来 。
以下着重具体讲述成都洛带客家的“抢童子”民俗风貌 。
洛带“抢童子”每年举行一次,日期为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城隍出驾之后的第三天 。长期没有生育的富贵人家,由所在场镇、邦会造上名册,事先为各家雇好一批身强力壮的“抢手”,以便到时能将十二个童子抢回家中 。童子用木头雕琢而成,长约一尺,眼耳口鼻、脚手以及“小雀雀”一应俱全 。
先一日,会首出资于燃灯寺高台上搭戏台,选中年丰韵妇女一名,扮送子娘娘 。这一日,台下人山人海,争睹童子归宿 。酬神戏演出完毕,便锣鼓猛敲,送子娘娘出到台前,台下众人齐声喝彩,各家抢手跃跃欲试 。十二个童子用红绸束腰,由专人用大托盘捧至娘娘跟前 。娘娘持之在手,笑向台下致语“抢童子,生贵子;母享福,一辈子”便竭力远远掷下 。台下顿时鼎沸,各家抢手奋勇争先,蜂涌拼抢,闲人立于山包指说笑看 。第一个童子尚无着落,第二个,第三个又来了…… 。形势渐趋复杂,拼抢也更为激烈,有跑者,有追者,有顾此失彼者 。为一童子,几批抢手往往撵出数里之外,不肯罢休 。童子归宿,以解下腰间红绸作准 。抢到者,趾高气扬;落空者,颓然无趣 。活动时间前后长达二、三小时 。
童子到手,需飞身雇一彩轿、数名吹鼓手 。置童子轿中,一行人披红挂彩、吹吹打打送往雇主家 。雇主翘首以盼,见一乘轿冉冉来,急令放鞭炮迎接 。家中备丰盛酒席,款待抢手、吹鼓手、轿夫等有功之人 。邻里闻讯,赶来道贺 。家主欣欣然如得贵子,散红包,撒喜钱 。
童子每日奉香案上,与祖先牌位一般 。夜半于时,主妇起夜烧香,谓之烧“子时香” 。上香时也与童子说家常话,既如对神,又如待子 。过些时,主妇还无身孕,则可将童子请下,穿上衣裳、肚兜,与主妇同睡 。大入夜半起溲,照例唤醒童子,并说“乖乖,妈妈抽你屙尿尿”,并以嘴吹“嘘嘘”,求其感孕,以假成真 。这种模拟似的感孕说,早为历代的统治者所利用,如皇后梦与龙交,遂生皇子,诸如此类,不足为奇 。
一年满,若主妇有孕,此童子则可据为已有,否则仍送还再抢 。
闽粤赣的求子习俗跟成都的“抢童子”是有差别的 。《闽杂记》卷七“抢佛子”条载曰:“长汀县向有抢佛子之俗 。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长竹二竿悬数十小牌于杪,书伏虎佛号,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长钩钩之,一坠地则纷然夺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之兆 。”每年正月初七,闽西百姓必举行隆重的庆祝定光佛诞辰祭典,翌日,定光寺僧拿长竹二竿,悬挂数十块书写伏虎佛号的小牌,久婚不育者三五成群,用长钩钩之,木牌一坠地,则纷然抢夺,并用鼓乐迎请回家供奉,俗信得到木牌者会喜生贵子,俗称“抢佛子” 。
伏虎禅师名惠宽,是活动在五代时的一位高僧,他为民除去虎害,因此被称为“伏虎禅师” 。“抢佛子”习俗中言小牌上写着“伏虎佛号”,显然是希望他赐予子嗣 。
汀州“抢佛子”与成都“抢童子”之间可能有渊源关系,也可能没有渊源关系 。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两个习俗在本质特征上的一致性,足以让人相信“抢佛子”是“抢童子”的前身,在尚无新的文献材料证明早在客家移民四川之前就已经存在“抢童子”习俗的情况下,我们姑且认为“抢童子”源于长汀的“抢佛子”,但是四川客家住区的抢童子即使有长汀县原乡抢佛子风俗的渊源,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也足以让我们看出“抢童子”并非“抢佛子”简单的传承,它已深受四川本地抢童子习俗的影响,其丰满的形态、宏大的规模、热闹的气氛、深厚的文化背景远非“抢佛子”能同日而语 。倘若二者之间并无源流关系,那么“抢童子”所体现的四川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更毋庸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