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民居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 , 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 , 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
在结构上 , 一般正房一坊较高 , 方向朝南 , 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 , 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 , 多用砖石铺成 , 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 , 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 , 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 , 楼上作仓库 , 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 , 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 , 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 , 故农村的天井稍大 , 地坪光滑 , 不用砖石铺成 。
此外 , 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 , 不论城乡 , 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 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 。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 。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 , 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 。古城地处丽江坝 , 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 , 西靠狮子山 , 东西两面开朗辽阔 。城内 , 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 , 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 , 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 。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 , 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 , 主街傍河 , 小巷临渠 , 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 , 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 。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 , 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 , 或转租他人经营 。
长期以来 , 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 , 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 。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表现在: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 , 装修精美雅致 。此外 , 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 , 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这从1996年“2??3”地震中 , 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 , 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况中可以看到 。
【纳西族民居建筑】 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民居建筑 , 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鲜明特点 , 赢得人们的赞美 。所谓“三房一照壁” , 即指正房较高 , 两侧配房略低 , 再加一照壁 , 看上去主次分明 , 布局协调 。上端深长的“出檐” , 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 , 避免了沉重呆板 , 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 。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 , 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 。四周围墙 , 一律不砌筑到顶 , 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 。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 , 大多房檐外伸 , 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 , 当地称为“风火墙” 。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 , 有的还加设栏杆 , 做成走廊形式 。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 , 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 , 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 , 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 , 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 , 纵横呼应 , 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 , 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