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云龙县傈僳族传统舞蹈“瓜七七”】 傈僳族是云龙县8个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功果桥镇、苗尾乡、检槽乡和白石镇等地,现有人口约1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 。1988年,云龙傈僳族聚居区专设了表村傈僳族乡(后更名为苗尾傈僳族乡),成为大理州两个民族乡之一 。
傈僳人自称“力苏”,据天启《滇志》记载:云龙县境内的傈僳族大致于十六世纪中期“由‘北胜州’(今永胜县)往西南经至云龙州” 。由于长期与当地白族杂居,语言中掺杂了部分白语,所以也被称为“白傈僳”,意即“白族化了的傈僳” 。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与云龙高寒山区的白族颇为接近,而与怒江州境内的傈僳族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别 。
云龙傈僳族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瓜七七”,意为“打歌”,属于自娱性集体舞蹈 。因其居住地横跨澜沧江,遍及云岭、怒山一带,居住点从高山到深谷,温差跨度大,立体气候明显 。“依山附谷,射猎为生”,刀弩不离身,性格剽悍 。表现在舞蹈上,就是动作粗犷豪放、幅度大、力度强 。
文章插图
“瓜七七”主要流传在云龙县苗尾傈僳族乡以及周边傈僳族居住地,是傈僳族祖先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自创的一种表现生产劳动形态和模仿各种动物形态的民间舞蹈,其动作生动形象 。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由于傈僳族长期深居群山之间,其舞蹈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保持着古朴的风格 。
“瓜七七”舞蹈中有音乐伴奏和鼓点伴奏两种,和傈僳族乐器“期奔”(傈僳小琵琶)、小竹笛、“麻古”(口弦)、树叶融合在一起 。舞者围成圆圈,顺时针方向转动,边歌边舞,人数不限 。舞蹈动作表现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映原始生产、生活的舞蹈 。如 “奔此我”(洗麻舞)、“扎弥阿查使”(划拳舞)、“奥猛来扎此格我”(赶早饭舞)等;另一类是反映人们模拟禽兽形态的舞蹈,如“夜妈扎七我”(斑鸠捡荞子)、“妥拉三妥登”(兔子跳三跳)等,舞蹈的特点是步伐变化复杂、快慢结合、节奏强烈、抑扬顿挫,充分表现了傈僳族强悍豪爽的民族风格 。
文章插图
“瓜七七”是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2008年11月被公布列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调查,因傈僳族人口稀少,居住相对分散,且青年男女大多外出务工,如今“瓜七七”舞蹈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中老年人 。再加上傈僳族现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范围越来越大,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云龙“瓜七七”现已处于高度濒危的状况,前景令人担忧 。
目前云龙县已经组织专业队伍对“瓜七七”舞蹈进行调查征集,采集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组织开展了展演、传习活动,力求通过有效的措施,抢救保护这一濒危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
- 云龙山地白族“力格歌”
- 云龙漕涧阿昌族的姓氏
- 云龙漕涧阿昌族祭龙神习俗
- 云龙白族婚俗“耳子歌”
- 彝家“千杆烟锅”
- 云龙白族民俗歌舞:“打街”
- 大理祥云天峰山民族歌会
- 大理云龙民族文化
- 云南少数民族敬老习俗
- 唤荒 傣族招魂师叫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