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元节习俗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 。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 。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 。佛教提倡慈悲为善 。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 。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 。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 。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 。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 。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 。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 。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 。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 。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 。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 。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
【山西中元节习俗】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 。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 。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 。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 。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 。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 。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 。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 。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 。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 。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 。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 。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 。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 。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 。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 。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 。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 。河道开阔,水流平缓 。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 。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 。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 。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 。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 。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 。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