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风俗

南通成陆较迟 , 南通的先民多为“流人”和外来的移民 , 故而南通的民俗风情 , 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 , 更有不少独特的地方 。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 , 接连不断 , 差不多每月每季都有 ,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
除夕:从清早起 , 各家各户就着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当家人贴门神、春联、招财和喜笺;墙壁上糊花纸、贴年画;堂屋内张挂祖宗“神子” , 换上洒金团花大红新对联 , 神柜上供上糕馒供果品 。
中午祭祖 , 俗谓”烧经“ 。简单供上鱼、肉、蛋、油煎豆腐四样菜 , 另加一大满碗米饭 , 另备酒水和筷子 , 以寄托对亲人的缅怀感恩之情 。
傍晚 , 农村有以盛满石灰的蒲包在地面打囤子的风俗 , 祈祝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同族长者在日落之前 , 去附近土地庙祭祀 , 香烛纸马 , 恭敬如礼 。
晚上 , 全家团聚 , 俗称吃“团圆饭”或“年夜饭” 。如有亲人外出未归 , 要留下一个座位或备上一份酒杯碗筷 , 表示此人与全家一起欢度佳节 。吃过团圆饭 , 全家人围坐谈天 , 孩子们最高兴的莫过于拿到长辈们用纸包着的一份压岁钱 。
子夜前后 , 举行“接送天地”仪式 。明烛高香 , 恭迎诸神下界 , 考察善恶 。此时 , 主妇已将次日的米粉小圆子搓好 , 带领孩子睡觉 , 只留下户主和家中成年男子喝酒“守岁” 。子夜时分 , 燃放鞭炮 , 顶礼膜拜 , 送诸神回天 。鞭炮声中 , 迎来新春新岁 , 迎来希望和憧憬 。
南通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 亦称上元节 , 俗称正月半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 , 正月十八落灯 , 有“十三、十四神看灯 , 十五、十六人看灯 , 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 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期间 , 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明末清初 , 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 , 称为“包灯” 。这天 , 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 。傍晚 , 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白花之举 。
南通女儿节 每年的二月二是南通的女儿节 。每逢这一天 , 凡有出嫁的女儿 , 都会回娘家 , 与自己的父母叙天伦之乐 。歌谣说:“二月二 , 家家人家带女儿 , 挑蒿儿 , 做饼儿;不接女儿 , 穷鬼儿;女婿不来 , 肉龟儿;女儿不来 , 烂腿儿 。”
二月初二也是土地公公诞辰 , 人们忘不了大地的孕育之情 , 例有祀神之举:“五土五谷之神” , 实在是社日祀之以祈农 , 乃企盼丰收 。南通的启东、海门、通海地区二月二要吃撑腰糕 。谓之吃了撑腰糕下地腰不疼 。
南通清明节 南通在清明时节祀祖先、祭扫坟墓以清明前后十天为期 。旧时有坟茔的人家要把杂草除去 , 培上新土 , 做新坟茔帽子(圆柱形的土块) , 在其下面压上“上坟旗”说明先人之坟已经祭扫过了 , 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海门人则用黄纸剪贴“太平”二字于坟头 , 祈求先人保佑之意 。
清明 , 南通还有插柳、儿童戴柳条所扎之圈、用柳之嫩芽摊面饼的习俗 。相传为纪念隐士介之推 。清明前后孩子还会到郊外去“放鹞子(风筝)” , 这也是南通的一大习俗 。
南通立夏 那天 , 南通时兴孩子胸前挂蛋 。相传瘟神嗜睡 , 直至立夏之日方醒 , 散瘟布疫 , 孩童胸前挂蛋者最甚 。女娲闻讯 , 与瘟神辩理 , 瘟神无奈承认 , 立夏之日 , 凡孩童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 。传说虽无从稽考 , 但这天孩子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 , 煮熟挂于孩子胸前 , 同时还留下两句谣谚称:“立夏胸挂蛋 , 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 , 乏力消瘦 , 小孩尤易疰夏 。立夏之日多食禽蛋 , “美食家”们还特地做上一碗甜菜蛋汤 。
【南通风俗】南通端午节 南通民谣有:“五月五 , 洋糖粽子过新年”吃了端午粽 , 方把棉衣送”之说 。南通人过端午节 , 除了吃粽子、浆糟(酒酿)、烤大蒜头、大蒜瓣儿烧黄鱼等 , 午餐菜肴中往往有一碗五色杂陈的菜肴 , 叫做“和菜”(和方音“贺”) 。做“和菜”的材料很普通:粉皮(有一种淡绿色的)、蛋皮、韭菜、瘦肉丝、绿豆芽 , 一般是五样 。
这天家中房檐下 , 床席下都要放置菖蒲、艾叶以示驱邪 , 且焚艾条、苍术、柏枝烟熏以辟疫 。午时普洒雄黄酒于室内 , 据说可杀虫辟五毒 。将雄黄酒洒于小儿的手、脚、脸上 , 在小儿额上用雄黄酒书“王”字 , 这样 , 蛇、虫、百脚(蜈蚣)不再咬孩子了 。这一天孩子还要配戴百索子(五彩缕)、香袋儿 , 到处香气四溢 。旧时端午 , 濠河里还有赛龙舟 。
南通乞巧节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 , 晚上躺在韭菜田里静静地等着 , 就能看见天门开了 , 仙乐齐奏 , 这时取砖便成金 。每逢这天夜头 , 女人家就要在天井里头摆瓜果 , 向织女星祈祷 , 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技术 , 如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 , 则以为符应 , 网疏网密 , 便成为得巧多少的标志 ,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讨教技术的一种风俗 。童谣唱道“打个七月七 , 七个奶奶(南通城的方言 , 指已婚的妇女)上桥乞” 。而爱养鸟者则在这天捻剪鸟舌 , 使它们能学效人话 , 巧为学舌之鸟 。
南通祈子 在南通乡村 , 流传着许多婚礼中祈子的风俗 。将花生、枣子、栗子、粽子、石榴作为新房的陈设果品 , 取其生子、早子、利子、中子、籽(子)多之意 。
女儿出嫁上轿之前 , 母亲要让她吃一碗糖水鸡蛋 , 祝福女儿婚后甜蜜 , 像母鸡产蛋那样多生多育 。系于女儿裤腰带上的小红布袋 , 名为“子孙袋” 。嫁妆中分别投放红枣、桂圆及染红颜色的红花生 , 意为“早生贵子”、“长命百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