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 ,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 , 终藏之气 , 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 , 斗指子 , 为冬至 , 十五日中 。阴极而阳始至 , 日南至 , 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 , 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 , 有“小过年”之俗称 。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 , 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 , 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 , 上祠堂祭拜祖先 , 然后家人围桌共餐 , 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 , 午餐家人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 , 则在清晨便祭祖 , 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 , 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 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 , 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 , 是表示好意义 , 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 , 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 , 更是好兆头 , 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 , 让外人碰上它 , 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 。所以 , 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 。
相传五谷的种子 , 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 , 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 , 约定每年收割时 , 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 , 以便老鼠吃 。后来 , 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 , 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 , 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 , 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 , 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 , 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 , 以便寻食 , 自此 , 老鼠便到处为害了 。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 , 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 , 它不仅不卫生 , 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 , 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 。按潮汕习俗 , 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 , 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 , 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 , 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 , 原因是清明时节 , 经常下雨 , 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 , 便于上山野餐 。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 , 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 。古时每年秋天 , 都是杀人的季节 , 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 , 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 , 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 , 所以说‘又多一岁”’ 。
潮汕习俗 , 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 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 , 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 , 自然就沿袭下来 。
潮汕冬节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 , 奇趣的是它与“九”有独特之联系 , 使这个节日腾溢出哲理味 , 却又有厚淀文化底蕴 。
析“九” 。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 , 斗指子 , 为冬至 。”冬至日 。在农历十一日 ,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中之一日 。
潮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故称为冬节 。俗谚说;“冬至交九” , 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了 , 潮人也有“数儿”的习俗 。按过去“阴阳”的说法 , 奇数为阳 , “九”是阳数中最大者 , 称为“极阳数” 。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 , 饶平县诗人杨继钦撰冬至联云:畅月时来终短晷;仲冬日至给长阳 。畅月、阴历十一月的别称 。晷就是日影 。此朕既照应上述“仲冬节”别称的时令特点之解析 , 又说明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正善要压倒邪恶了 。
卜“九” 。这个卜取预测义 。饶平杨继钦又撰二冬节联 。
一为:律管吹葭占吉候;冬时俟雪兆丰年;
二为:日至香闺添绣缕;冬分缇室动飞灰 。
二联皆扣冬至析“卜”之良俗 , “吹葭’、“飞灰”二难点须从“葭灰”之释义去理解:
【潮汕冬至习俗】古代为了预测节气 , 将苇膜烧成灰 , 放在律管内 , 到某一节气 , 相应律管内的灰就 会自行飞出 。
从联可见潮乡前有卜“九”之习俗 , 揭阳榕城有谚云:“冬节在月头 , 寒冻年夜(除夕)交 , 冬节在月中 , 无冻又无霜(暖冬) , 冬节在月尾 , 寒 冻正二月” 。又;“冬节乌 , 年夜酥(晴暖) , 冬节红 , 年夜淋(春节阴晦有雨)”潮人以此预卜“冬至交九”气候颇验 。
寓“九” 。揭阳榕城店街有条九龙巷 , 住户林姓 , 原籍霖田都 , 父生九子 , 入城创业 , 建立宗词 , 左巷遂名九龙巷 。冬节祭祖时以四枚红甜团置于红桃 上 。九与久、四与世、团与传同音 , 这个民俗活动便有“龙生九子”、“世代相 传”的深长寓意 。
写“九” 。揭阳榕城西门菱角池“草庐”主郭笃士曾作一九对联 , 每联九个字 。联云:日长风软花影刚相照;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联写冬节外网时空景观 , 下联意出曾写《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之苏轼的名篇词句 。
画“九” 。潮乡的画“九”不同于北京和中原之画九瓣素梅或作《九九消寒图》而是图形于 品上 , 如惠来县冬节日 品有称为大团的 , 它又分为二类:一类叫大红四 , 表现贴满染红的米粒 , 顶端叠放着多种颜料剪成的小花片 , 称为团花;另一种没贴上红米 , 在光滑的表面上 , 用小剪刀剪上文字、花样、动物图形或图案 , 称为毛团 , 是惹人欣赏的手工艺品 , 为冬节增添了巧趣和艺韵 , 在粤东民俗史上因罕见而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