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春节这么过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等 。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名异而实同 。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 。
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 。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 。一个地方的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潮汕地区有很多与中原地区相同或相异的民俗活动 。
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
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达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
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炮仗” 。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 。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 。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 。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 。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 。
祭祖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 。宋明以后,全国普及 。新中国成立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 。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宅 。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 。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座位,故用斋餐 。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 。”在年三十下午,家庭主妇会摆开八仙桌,从神龛上请下祖宗香炉,恭恭敬敬地摆放上祭品祭祀先人 。
送春“木盛”
【潮汕春节这么过】春“木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 。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的婆家送礼 。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木盛”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 。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宰杀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台(杀)” 。夫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 。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 。柑作为礼物 。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 。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