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一民俗:出行

清光绪二十一年《崇义县志》载曰:“每岁元旦,家长率子弟择方与时之吉者,持烛焚香而祝之,以占一年吉兆,名曰‘出行’ 。”
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岁时佳节,彼此庆贺 。元旦,黎明,家长率子弟先于祖堂前设烛炷香,行一跪四叩礼,旋出大门外参礼喜神,向四方各三揖(音衣yi,古代拱手礼),谓之‘出行’ 。”
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元旦,择方与时之吉,曰‘出行’ 。”
正月初一即客家人俗称“年初一”凌晨零点时刻,为辞旧迎新,家家户户由家长率领合家老少“持烛焚香而祝”,于自家厅堂(客家俗称“厅厦”)面对祖宗遗像或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牌位行一跪四叩之礼,然后将厅堂大门打开,大放鞭炮、烟花 。客家新年零点时刻,万炮齐鸣,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祥和的山村、城镇顿时十分热闹起来 。
赣南客家将年初一“接新年”的习俗称作“出行”,而粤东、闽西客家则称作“开大门”或“开门”、“开正” 。
“出行”仪式一般由长辈主持,长辈打开大门时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 。开大门“出行”的吉祥语还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之类 。在打开厅堂大门前,灶堂、侧门、房门都要点亮大红烛,焚香礼拜 。
【客家正月初一民俗:出行】至于“出行”的吉时,一般都按照当年《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来开大门 。
闽西建宁客家年初一俗称“大初日” 。建宁客家年初一也有“出行”一说,但与赣南客家的“出行”意义不同 。是日零点开始,建宁客家就早早起来,焚香礼拜,燃放鞭炮,是曰“开门” 。但大门在天亮以前并不完全敞开,鞭炮放完即关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互相道喜,说吉利话 。当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扫地 。早饭后出门礼拜土地社稷,则曰“出行” 。途中遇人互道“生财”、“添福添寿” 。
赣南宁都客家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初一” 。黎明前择吉时鸣爆、开大门,务必选择“大利方向”走上几步,才算真正“出行” 。
潮汕客家新年的序幕同样是由“开正”仪式开始的 。“开正”又叫做“开春”,“开正”的时辰每年不同,需依照天干和地支来决定,大约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当年的历书就可以知道 。“开正”的时刻一到,家家户户必须准备香烛、应时的水果、成迭的柑橘、插上“饭春花”的甜粿和发粿,供奉清茶与甜品、以及染红的面线,祭拜神灵与祖先 。并且焚烧寿金(印上“寿”字的金箔纸)与刈金(印着“财”字“寿”字样的金箔纸,又称四方金),燃放鞭炮 。潮汕客家拜祖先时,加用菜碗(素菜)、寿金、刈金、小银等,素菜中有人用菠菜及连根带尾的大蒜 。潮汕客家认为拜菠菜,可以飞天(“菠”字与福佬人闽南语音“飞”近似);拜大蒜则子孙可以“头毛嘴须白”(蒜本身就有像长须的样子),而祭祖的仪式和祭拜神明的方式大约相同 。
海丰客家年初一开大门习俗谓“放开门炮” 。子时一到,便打开大门,说声“开门大吉”,便家家户户放爆竹 。放开门炮后,大多地方还要到神庙争点“头炉香”,俗称“上头香”,以祈祷新的一年富贵、平安 。
至于“出行”或曰“开大门”仪式,最讲究的是闽西客家 。是日,各家各户起床最早的多是客家主妇,她早起洗刷锅灶、烧水,摆好供品,然后才请男性家长起来“开门”放鞭炮 。上神台供奉神明、祖先的米,中间要插上十二双筷子、十二根大蒜(闰年则各加一),神台上还要备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袖子等,有的还有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 。有的加插“岁饭花”,取“来岁和花发”之意 。
宁化一带,旧时这天请男人起床不叫“爬起来”、“起床”,而要叫“出首” 。“首”在这里不指“头”,而是“窝”的土称,“出首”即“出窝”,就是起床 。旧时挑担做生意的人(如盐客)全都是这种叫法,大概是“远走高飞”的意思 。而“爬起来”、“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认为是不吉之言 。
旧时,北方汉族类似客家“出行”的习俗,称之为“接喜神” 。除夕夜,家家户户门上贴红纸条,名曰“出门见喜”、“开门红” 。这种习俗的仪式相对简单,基本不需要焚香点蜡先行祝拜 。年初一清早,出门向着喜神所在的方向散步,求“出门见喜”,以得一年康宁 。这种仪式,在北京叫“喜神方”,上海叫“兜喜神方”,此外还有“出方”、“出天方”等说法 。
山西吕梁地区,新年元日出行郊外,谓之迎喜神 。民国七年《临县志》录有竹枝词一首云:“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 。香灯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接喜神 。”喜神的方向,按《协纪辩方书》曰:“喜神甲己日在良方,乙庚日则居乾方,丙辛日居坤方,丁壬日居离方,戊癸日居巽方 。”还有一种极为简便的认定,就是以公鸡最初啼鸣的方向为喜神可能出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