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风俗


立春风俗

文章插图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
立春:阳和起蛰  品物皆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 。
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虽说这种转折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回暖,万物复苏 。
人们开始感觉到早春的气息,不过全国大多数地方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 。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解冻,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
二候蛰虫始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 。
三候鱼陟负冰,鱼陟负冰,立春最后五日"鱼陟负冰",陟是升的意思,鱼因为水底气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 。"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 。
自秦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
春天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今说法不一 。一说春天从“立春”开始,理由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
立春一般在阳历二月四日至五日,正好处在春节前后的十天之内 。但单以“立春”为春天的开始,并不符合天气的实际情况 。
农历的春天是指正月、二月、三月,并把正月叫“初春”“孟春”,二月叫“仲春”,三月叫“阳春” 。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 。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
【立春风俗】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
道家养生借天地立春之气,柔肝气,伸筋骨,宣肾水,立心志 。在脏腑排肝胆宿毒,情志以舒畅为上,柔肝气 。
待人接物如初春,其暖在心,宣肾水 。静心以觉含灵之苦,立心志 。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 。
立春节气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 。阴寒渐退,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