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瑶的招郎婚俗

过山瑶的招郎婚俗[连南过山瑶] , 过去多实行一种“招郎”的传统婚俗 。即男青年嫁到女青年家 , 终生不回自己家定居 。男嫁到女家后 , 不受歧视 , 享受女家宗族男子的同等待遇 。婚后生男育女 , 第一胎跟女方姓 , 第二胎跟男方姓 , 第三胎又跟女方姓 , 如此类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 , 一般只生两胎了) 。
过山瑶的订婚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唱歌恋爱 , 男女青年在看“做堂”(即唱歌堂)时相识 , 双方通过对歌 , 比聪明才智 , 唱家世 , 唱理想 , 唱到情投意合时 , 即互相赠送定情物 。然后 , 双方经父母同意 , 即议定某一方托媒(一般是男方托媒) , 请媒人向双方父母圆说 , 圆说得好 , 即可举行订亲仪式 。另一种是媒人说合 , 即不经唱歌 , 直接请媒人说合之后办订亲手续 。
订亲实质是“讲亲家” , 一般在女方家举行 。参加订亲的是双方父母和村里有威望的长者 。他们一边饮酒 , 一边议定婚期、聘礼数量、举行婚礼程式等 。议定之后 , 即不得反悔 , 某一方如果变卦解除婚约 , 必须到对方家挂红烧鞭炮 , 给对方挽回名誉 , 名曰“解衰运” 。
订婚后 , 就由女方选定良辰吉日 , 以红包、槟榔为信物 , 通知男方 。男方即做好出嫁的准备 , 并邀请亲戚朋友来送嫁 。男青年出嫁时 , 必须办一桌“搭房酒” , 请媒人向双方长辈介绍“搭红桥”的经过;长辈们在酒席上讲“道理” , 教导新郎如何处世为人 , 如何持家立业 , 如何孝顺父母兄嫂等等;送嫁兄弟姐妹则赠送花带、花袋、衣服等礼物给新郎 。
男子出嫁叫“出门” , 出门时辰一般在早上 。出门前由一位有子有女的“命好”的中年妇女为新郎打扮 。接着由一个“命好”的中年男人扶着新郎拜祖先 , 拜父母;父子间讲些吉利话 , 然后 , 父母慢步送新郎出门 。出门之后不能回头看 , 由“伴郎”(一般为堂兄弟)打伞 , 挑起棉被箱柜等嫁妆 , 护送新郎上路 。到了女方寨前 , 女方派出的“迎亲队”吹着唢呐“迎亲调” , 烧着炮竹 , 敲着锣鼓迎侯着 , 举行“接行礼” , 接了新郎接嫁妆 , 互相道喜 。之后 , 带着送嫁队伍由太阳出山的方向走 , 拐道进女家 。
入门也由女方一个“命好”的中年男子扶新郎 , 入厅堂后坐在左侧 , 接着唢呐、鞭炮、锣鼓齐鸣 , 大闹一场之后 , 开始饮酒 。酒席分“搭房酒”、“正席酒”、“亲家会面酒”、“教言酒”、“拜堂”、“散酒” 。酒席过程中 , 新郎新娘给长辈和亲友敬酒、打洗脸水 , 表示孝敬 。长辈即给红包作为还礼 。
拜堂是婚礼的主要仪式 。拜堂时 , 厅堂中放一块草席 , 一张台 , 台上摆酒菜 , 并点红烛一对 。新郎新娘站在席上 , 向长辈们拜堂 , 每个长辈按亲嫡、年纪 , 轮流接受新人的拜礼 。新郎一拜 , 新娘一揖 , 每拜三十六拜或七十二拜后为一休 , 一休后又拜 。受拜的长辈必须向新郎新娘挂彩 , 即红布十二尺或六尺 , 并放一个红包于桌上盘里 。拜堂分别有中午堂、晚堂、三夜堂、七夜堂 , 这要从家庭经济条件许可而定 。拜了长辈之后 , 夫妻相敬酒互拜 , 表示喝过交杯酒 , 天长地久 , 白头偕老 。然后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即时有男女青年对新郎新娘打趣问俏 , 闹洞房至深夜 。
第二天 , 新郎新娘必须在门前送客 , 给客人一拜 , 客人再给一个红包 , 祝福新郎新娘吉祥如意 , 生活美满 。
【过山瑶的招郎婚俗】三天之内 , 女家不关门闭户 , 新郎新娘不过街串门 。三天之后 , 一对新人拿着酒菜等礼物回男方家祭拜祖先和看望父母兄弟 , 父母兄弟热情款待之后 , 即返回女方家 , 开始新生活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连南过山瑶的婚俗逐渐发生变化 , 除“男嫁女”形式外 , 还有“女嫁男”、“嫁半边”等形式 。所谓“嫁半边” , 又称“两头行” , 即婚后夫妻两人对双方的父母都承担照顾、赡养的义务 , 并经常往返参与两家的农事和社会活动 , 所育子女 , 分别跟父母姓 。由于过山瑶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 夫妻、兄弟、妯娌之间团结和睦 , 离婚现象十分少 , 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