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特色民俗“化賨”

在丽江,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民族服饰、特色小吃和东巴文外,当地纳西族人还进行着一项颇具当地特色的“化賨”活动 。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活动,虽然已成为纳西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但至今鲜为人知 。
揭开其谜底的同时,你会发现,这个古老的活动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最古老的互助合作社,从最开始以物助人到之后的以货币助人,大家遇到困难时拉上一把,困难就能解决 。在这个活动中,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賨友”的帮助 。但它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相互信任、绝不欺瞒 。
賨以及“化賨”
事实上,賨(cóng)这个字许多人不认识,甚至,很多纳西人也都不知道自己经常提及的化"cóng"的"cóng"字该怎样写 。
賨字在百度词典里的释义是,中国秦汉时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的一种赋税,也指货币,亦指这些少数民族 。賨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人,属巴人一支,其存在于春秋战国之前,主要生活地区在今达州市所辖渠县的土溪城坝(旧称宕渠县) 。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 。
纳西学者和家修研究纳西文化多年,对于在纳西人中流传了上百年历史的“化賨”活动,他有自己的理解 。纳西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其中绝大部分聚居在丽江 。而“化賨”的引进,和家修认为是在中原文化进入的结果,也就是在明清,这一活动传到了纳西族 。
【丽江纳西族特色民俗“化賨”】纳西族是一个善于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民族,“从音乐、文化、宗教中可见一斑,习俗就更是这样了 。”和家修说,“化賨”这种生活习俗就如释义上所说的,“賨”本质上是一种赋税,一种货币,“化賨”为纳西语,“化”为群体之意,“化賨”即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做“賨”这个活动 。
虽然纳西族的“化賨”中所提到的“賨”与古辞海中的这个“賨”是否有联系仍无定论,但另一纳西学者和晓燕认为,从历史发展看,公元前221年前,巴人活跃于甘肃南部等地,纳西族渊源于中国西北部河湟地区南迁的古羌族人,而古羌族的一支于公元前384年就开始迁徙至甘肃东南、川北地区和川西南一带 。
从历史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当时迁徙的古羌族族人有可能到达了巴人的聚居地,这个“賨”的说法在当时可能被借鉴过来,并被沿用下来 。
纳西族人对“化賨”活动中的“賨”,也有自己的解释 。“賨”指的是各人拿出东西合在一起之意,这个解释中的“賨”与巴人建有政权时要交纳的赋税“賨”很相似,都是需要交出钱财或者物品,只是前者存在于一个活动组织,而后者是当权者硬性要求 。
从文化的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延续至今的“化賨”活动体现的是纳西人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复归”,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化賨”最初来自外族,被纳西人“拿来”,在“拿来”中得到继承和创新 。
贫困中的互助合作
“化賨”在纳西族人的理解中就是一个在物质上相互帮助 。具体地说,这种民间结社的“化賨”是,当某家需要一笔资金而又难以筹措时,即邀约亲友邻里,组织“化賨” 。成员每人拿出一定的资金先供邀约者使用,帮助这家人解决眼前燃眉之急,以后便定期筹措,轮流合作 。
和家修认为,最初的“化賨”活动,应该产生在以物互助中 。过去,丽江的百姓不富裕,许多家庭贫困,不时去邻里乡亲家中借点油米以果腹,有的人家办喜事或办丧事,也缺银两的,少不了去东家或西家借 。在那种贫困的年代,纳西人更是少有机会吃到丰盛大餐,于是有人想出办法:邀约几位好友从各家里拿出一些米、肉等,各个朋友组成了“賨友”,大家拿出了各自的财物,每个月给一个人,总要轮到自己,慢慢地,这样的活动就盛行起来 。“这种以物互助的形式应该在纳西族人中延续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化賨’这种活动也多半在纳西妇女中进行,因为大家都知道,她们在整个家庭中是主外的 。”和家修说 。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活动一直延续,但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
如今,“化賨”活动形式经常为大家邀约若干个朋友,组成一个类似同学会的“化賨”组织,然后推举出一位賨长,其他成员就称为賨友 。賨长组织大家从某月起进行“化賨”活动 。该活动一般为一个月组织一次,要求每位賨友每月拿出固定数额的一笔钱,这笔钱称为“賨钱” 。把賨钱先拿给最急需用钱的第一位賨友使用,第二个月又拿给第二位賨友使用,依此种方式类推,直到所有的賨友都拿完賨钱,即完成了一轮“化賨”活动,然后开始新的一轮,这样一直坚持下去 。到了进行“化賨”活动的那天,拿賨钱的賨友就邀约其他賨友或是到自家里聊天、休闲一天,或是组织大家到室外游玩一天 。由物到钱,过去因为贫穷而以物互助演化成了以货币的形式,这是化賨活动最终的变化形式 。
如今,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在很多的賨组织当中,还有“賨满” 。“賨满”为纳西语,即賨友的活动经费 。在每次“化賨”活动中,每位賨友交纳一定数额的“賨满”作为经费,由賨长负责收取和保存 。其用途是当其中的賨友或其亲戚有生老病死时,拿出来作为慰问金 。当“賨满”攒到相当的数额,而賨友们的家庭都健康时,那这笔钱就会用来作为旅游或者娱乐的经费 。在好几个村子,我们就采访到好几位村民,他们用自己的“賨满”出去旅游了好多次了 。
恒定守信的组织形式
如此看来,在纳西族人民中进行的“化賨”活动就像民间的互助合作社,虽然它的形式变了,但是在约定俗成中,賨友们其实一直都在遵循着百年来的老规矩:诚实守信 。
和家修说,賨友一定要是关系非常好、互相信任的朋友、同学、同事、亲戚,这样才能形成“化賨” 。有人就有五六个“賨”,比如发小賨、同学賨、亲友賨、同事賨等 。从组织的时间和频率来看,“化賨”活动比一般的聚会更加稳定持久,且更具有组织性 。它一般一个月组织一次,以“年”为基数来结束一轮“化賨”活动,并开始新的一轮 。一般来说,每个賨组织里安排的賨友一般都是12位,条件不允许的话或尽量是12的一半,或是12的倍数 。
活动每次都由賨长全权负责 。由每月拿賨钱的賨友认真安排活动,其他賨友也积极参加 。每个“賨”组织都会有一定的规定,有相应的奖惩办法 。
“化賨”活动中,拿賨钱的賨友要负责组织这次的“化賨”活动,并要款待其他賨友,款待的钱由这位拿賨钱的賨友出 。这个小细节也说明了,纳西族的“化賨”活动不仅能帮助賨友,还能让大家时常联络感情 。
在这样的活动中,是否会有人中途反悔要求退出呢?和家修说,一般来说,不会有人退出,因为大家都是已经约定好的,每个人也相应出了钱,所以退出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如果有人提出退出,也有奖惩制度 。
也就是这样,这种民间的互助形式延续到了今天 。
学者和晓燕认为,在今天,“化賨”活动除了具有互助、联络感情、放松娱乐和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非常值得一提的教育意义 。这里是指非学校的教育 。賨友们在一次次的“化賨”活动中,受到环境的熏陶,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并得到很多互相学习的机会,这个賨组织也如同一个大课堂,让賨友们不断接受学习 。
賨友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在“化賨”活动中,通过不断交流,了解自己所不熟知的领域,浅则学到新的知识,深则达到深化自我学识的作用 。当然,和家修也有担忧的地方 。“化賨”活动在纳西族社会生活中持续时间已经十分漫长,而且到现在仍十分盛行 。几家人或几十人在一起吃一顿饭,大家沟通联络感情,这肯定是很好的事 。不过,现在许多“化賨”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因为打麻将打到最后不欢而散的有许多,这样的活动伤精神、伤感情,也伤和气,无异于破坏了这一古老的传统 。
“我们曾经采取‘拿来’主义让‘化賨’活动在我们纳西族族人中持续了上百年,我们肯定希望它能健康地发展下去,真正能使纳西人纯厚朴实的个性在这个活动中永远不变 。”和家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