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蒙古国南部地区的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该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 。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各类吉祥图案 。
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 。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婀娜多姿 。
乌珠穆沁蒙古族在长期迁徙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体系,在服饰色彩搭配上显示出游牧民族独有的色彩审美 。乌珠穆沁部落是众多蒙古族部落中最善于运用色彩装饰的部落之一 。
2007年,乌珠穆沁服饰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乌珠穆沁蒙古族男子服饰
蒙古袍:乌珠穆沁青年男子主要用深兰色、浅兰色的绸缎或土布制作绵袍、夹袍、单袍、衬衫、单裤、棉裤 。老年人通常用黑色、深兰、棕色、深绿色、紫色等朴素颜色绸缎或土布制作衣服 。喇嘛常用黄色、棕色、红铜色的布料,而不用其他颜色 。青年男子的蒙古袍、罩面皮袍的脖领、大襟和开衩用各种颜色的库锦镶2—3指宽边,不錾花,缀扣的数量和方法与妇女的蒙古袍相同 。老年人的蒙古袍、罩面皮袍的脖领、大襟只用一种颜色的库锦或绸缎镶边 。年轻人、老年人的蒙古袍或罩面皮袍的袖口都要缝制用黑、白羊羔皮或水獭皮做里子,绸缎或布料罩面,库锦镶边的马蹄形的“套如” 。
单袍:夏天乌珠穆沁青年男子穿洁白色的单袍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特征 。其制作方法是单袍的脖领、大襟不用多种颜色的库锦镶边,只用黑色库锦镶边一指宽,两边则用色彩鲜艳的绸缎或花布,冬季乌珠穆沁人也有穿熏皮袍的习惯,但男女袍的镶边有所不同 。青年男子的镶边与妇女大致一样,而不錾花 。有的地方把脖领、大襟和大摆用黑色的绸缎镶一周,上边镶一圈细条库锦,大摆和镶边之间夹一条白色羔皮条,扣襟的两角用丝线各种花纹图案 。
腰带:青年男子的腰带主要用天兰色、绿色、黄色、紫红色、淡红色、红棕色等色彩鲜艳的丝绸,长约3米,宽宽地缠绕在腰上,向上略提,使胯部感到潇洒、宽松 。
靴子: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香牛皮短鼻蒙古靴,靴后跟用细麻线绣鸟爪图案,使其坚固耐用 。靴里穿毡或棉袜,袜靿用库锦或倭缎镶边,绣花纹图案 。
帽子:乌珠穆沁男女戴的围帽镶纹图案有所不同 。男子的帽顶一般选用棕色、红棕色的绸缎,帽檐由兰色、深绿色的绸缎制作 。喇嘛戴的围帽,帽顶用红色的绸缎,帽檐用黄色的绸缎,围帽圆筒帽的顶端只缝成不带帽缨的帽钉 。春夏秋三个季节乌珠穆沁女青年扎兰色或白色头巾 。
嘎鲁斯(坎肩):在乌珠穆沁服饰中是指套在蒙古袍外面的无袖短装,由于年龄的不同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 。老年人一般用棕色、兰色、黄色、布料罩面,青年人多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布料 。坎肩的脖领、襟和开衩都用各种颜色的库锦镶边,里子用鲜艳布料制作 。坎肩的开襟分直襟、斜襟两种 。
图舒(套裤):乌珠穆沁男子用于护膝的一种服饰 。天冷时穿棉套裤,天热时只穿单布套裤 。一般选用绿色、棕色、兰色、黑色等不同布料罩面或用绵羊二茬皮、黄羊鞣革缝制而成 。下口与普通裤口一样,上口为三角形,前边长至腰际,后边略低腿裆,实际上是两个半截裤筒 。穿时把两个裤筒分别套在裤子外面,把顶端上的带子系在裤带上 。
腰刀、火镰、托海是乌珠穆沁男子的一种妆饰 。佩戴方法主要是在右边的托海系腰刀系带,左边的托海系火镰系绳 。老年人和轻年人的佩戴方式有所不同 。老年人的腰刀是上下两端没有镌刻花纹的光滑的铜顶饰,中间用细铜丝缠绕的檀香大刀鞘,配有象牙筷子和骨把腰刀 。青年人的腰刀是上下两端镌刻花纹的银顶饰,中间用六根银丝缠绕黑檀香木刀鞘 。老年人佩戴的托海是镌刻云纹图案的黄铜托海和火龙图案的红铜托海,而青年人戴的是镶嵌红珍珠或镌刻各种图案的银制托海 。老年人佩戴的火镰是镌刻云纹图案的黄铜火镰或多种花纹的红铜火镰,而青年人主要佩戴镌刻各种花纹镶嵌绿松石或红珊瑚的大火镰 。
褡裢:在乌珠穆沁按年龄结构大致分四种 。大体上约2尺长、0.4尺宽,大部分选用兰色、黄色、红色、棕色、绿色等绸缎,两头用库锦镶宽边缝合,若是香牛皮褡裢两头要用食指宽的银条夹合,中间留长条开口,便于装物品 。
烟袋、烟荷包:乌珠穆沁男子对烟具的装饰非常讲究 。多用檀香木錾花烟杆,配银烟和翡翠烟嘴的烟袋 。把它装入圆筒形绸缎或香牛皮制作的襄袋后,插入靴靿和衬里之间,烟荷包多用绸缎、库锦或香牛皮 。若用布料镶多种花纹图案,香牛皮下端用银镶边,袋口嵌有珊瑚的银卡,银卡连着银链子,头上挂银制小锅和烟签,表示男子汉富贵大度 。
碗袋: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携带饭碗的习惯 。把饭碗装入碗袋掖在后腰上,碗袋用绸缎,上面绣各种花纹,袋底有各种飘带,袋口叠六层缝合 。
乌珠穆沁蒙古族妇女服饰
蒙古袍:乌珠穆沁妇女的蒙古袍一般选用红色、绿色、天兰色、粉红色等不同花纹的、色彩鲜艳的绸缎作罩面,蒙古袍的脖领、大襟和开衩都用3—4种颜色的库锦镶边,扣子多为镶嵌绿松石、珊瑚银质纽扣 。年轻姑娘和新媳妇的蒙古袍脖领和大襟的镶边大致相同,但袖口的镶边不同 。
腰带:乌珠穆沁妇女的腰带通常用兰色、天兰色、绿色、橙绿色、黄绿、红棕色等颜色的丝绸,长约3米,使腰带一圈一圈地缠在腰上,突出胸部 。
耳环、手镯、戒指:乌珠穆沁妇女的主要妆饰物,其佩戴方式和制作工艺都不同 。耳环的制作材料有银、金、玉、珍珠,每付耳环有六个1—2寸长的坠子,戴在两只耳朵上 。手镯用红铜、银、玉,手镯上嵌入物和镌刻各种花纹图案 。青年妇女除两个大拇指外,其余八个手指上都戴镶嵌各种宝石的金、银戒指 。但男子只能在右手拇指上戴扳指和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其他手指上不戴戒指 。
戴“高” 年轻媳妇和姑娘在脖子上佩戴日月形状的镶嵌绿松石、珊瑚的用银元制作的“高”,在“高”的两个银箍上用红珊瑚、绿松石串成的带子系在后颈部位 。
勃勒:乌珠穆沁妇女佩戴的一种首饰 。新媳妇过门后必须戴1—2年,平时只戴一个,赶集时戴两个,第三年方可取下 。勃勒的形状多为六角圆形饰物,周围镌刻花草图案,中间镶嵌珊瑚、六角都挂垂吊 。勃勒上环配挂钩,挂在敖吉两腋上特制的扣上,下边系五颜六色的绸巾,卡在敖吉下摆之上 。
塔图日:乌珠穆沁妇女首饰之一,它分合封额箍和开敝额箍两种 。合封额箍的制作方法是在黑底合封的绸缎上把五个细长条的银钉整齐地钉在上面,外围用棕红珊瑚镶三层纹边,但最下层的纹边须用大的珊瑚镶制 。十五条红、绿色幞头上配银制卡子,上面用小粒珊瑚串成斜格网带,并固定在额箍的第三层纹边上 。额箍两个鬓角的定钉下边分别挂六条约一尺长的银链,银链的另一头挂在垂饰带的后挂钩上 。
随合:意为垂饰带,是把一行行珊瑚、绿松石、珍珠钉在约一寸宽的黑布带上,横放在头顶的一种头饰 。乌珠穆沁妇女最常见的“随合”是:将六块不同形状的银片,用银轴连在一起 。最上端的圆月形银片上刻有檀香树图案;第二层的呈方形银片上刻有如意宝石图案;第三层的呈三角形银片上刻有吉祥结;第四层银片的正面刻带有三孔略折的长方形图案;第五层银片的两个“随合”的六指上分别配有六个银卡把三块红珊瑚上下串连;第六层银片上刻有孔眼的云纹图案的六个圆形勃勒 。这样六种方式组成的“随合”叫六银“随合”,它只用称之为“后系链”和“前镖绳”的两个尾端配有银环的双银链相连接 。
头饰:冬季乌珠穆沁妇女有戴围帽和缨帽的习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通常扎头巾 。年轻女子喜爱扎绣的各种精美花纹的头巾,色泽主要有黄绿色、红色、天兰色、深绿色、红棕色等 。多选用丝绸作料,长约6尺左右,把头巾一圈一圈地缠绕在头上,头巾的一端掖在右鬓角上 。
乌珠穆沁蒙古族儿童服饰
开裆裤:蒙古语“恩格”,在乌珠穆沁孩子从爬行到五、六岁都穿棉或皮制作的开裆裤,此装上衣和下裤为一体,上襟缀有扣子 。
软袜:蒙古语称“拜布嘎”,则代替靴、鞋的棉制或皮制的软袜子 。其制作方法是根据孩子脚的大小缝制袜底和袜腰,上面缝系带,穿后系上系带即可 。
三角帽:蒙语称“玛胡萨”,是家人为孩子缝制的,款式象雨衣帽式的尖顶,呈三角形的帽子 。
乌珠穆沁人从不丢弃孩子已小或旧的衣物,而继续让其弟妹穿戴 。刚刚有孩子的人家,有的不给新生婴儿做新衣裳,而从子女多的家庭索求孩子们的旧衣裳为自己的孩子穿戴,从不嫌弃 。
乌珠穆沁蒙古族其它装饰
乌珠穆沁男子在脖子上佩戴黑色花纹天然形成的宝石,据说这种石头有防治疾病的功能 。乌珠穆沁人讲究佩戴或使用白颜色的贝螺 。由于白色贝螺象征吉祥,因此戴在身上可预防受内伤或骨折 。
绿松石:乌珠穆沁人非常珍惜绿松石 。据说绿松石有定魂之功能,所以带在身上可防治肝胆疾病 。在脖子上佩戴黄颜色琥珀,可防肺病 。
金银戒指:乌珠穆沁男子喜爱在右手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 。因为无名指是生命之要,所以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可保全性命 。
白玉石:乌珠穆沁人有使用白玉石的习俗 。因为把白玉石转子扣在腰带上或用白玉石制作扣钩和烟觜 。
在乌珠穆沁喜欢用优质的燧石、玛瑙、玉石制作袋嘴 。因为这些石制烟嘴在寒冷的冬天在野外吸烟时嘴唇不裂 。
鼻烟壶:在乌珠穆沁除儿童外都喜爱用隧石、玛瑙、瓷等材料制作鼻烟壶 。在节假日或日常生活中相互请安问好时有交换鼻烟壶的礼节 。
【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褡裢:鼻烟壶的口袋叫褡裢,约1尺多长,5寸宽,中间直开口,用绸缎或香牛皮制作,佩戴在左侧腰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