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蒙古族服饰,在清代,土默特蒙古族群众的服饰受到清代宫廷服饰的影响,形成了整洁雅致的特色,但从整个服饰的款式风格来看,依然保持着蒙古民族服饰固有的特点 。在民国初期,土默特蒙古人还保留着传统服饰的各种款式风格 。
土默特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 。l5世纪以来,土默特部驻牧于大青山南北广大地区,开发了美丽富饶的土默川,从而它成为北元时期蒙古民族重要牧地之一 。16世纪60年代,阿拉坦罕成为土默特部的首领之后,他们很快就强盛起来,为整个蒙古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为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土默特服装的颜色,民间以蓝、粉、紫为主,不论男女忌穿黑色衣服,因守制时才穿黑色衣服 。
世禄之家,行大礼时,妇女必著礼冠,式如察哈尔右翼旗妇女礼冠,红缨圆顶,绣花立檐,帽后拖有绣花飘带两条,长有1尺5寸左右 。又有一种翠冠,名为钿子,式如平绒圆顶立檐帽,但立檐高于圆顶,上面插满金丝珠翠,华丽无比,仕官巨家妇女之用 。
【土默特蒙古族服饰】土默特蒙古族男子服饰
土默特男子冬季多穿无开衩蓝色吊面皮袍,腰系红、黄、蓝色绸带,上悬褡裢和火镰,餐刀,外套马褂,头戴毡帽,顶缀红缨,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矮勒蓝布靴子,有时也穿棉袄或羊皮大襟短衣,脚穿单脸或双脸布鞋 。
男子在春秋或夏季头戴瓜皮帽,前面缀以珠翠之饰,身穿单、夹大襟短衣,贴身穿背心,外贴杉子,天凉则加着棉坎肩,下穿单夹裤,均裹腿带,老人加穿套裤,脚穿布鞋 。较富裕者也穿长袍,腰系绸带,头戴礼帽 。
土默特男子和其它盟旗男子一样,有在脑后拖垂独辫,缀珠贝的习俗 。一般小儿出生百日之后,习惯上要剃头,曰"百禄头" 。稍长之后,在脑后或囟门留一撮头发,称"巴髻子",这是土默特人古老之俗 。成人留后垂式独辫圆顶发 。土默特妇女未染缠足之俗,所有村庄找不到蒙古民族妇女有缠足者 。
土默特男子从小好马好弓箭,十几岁就学会骑射,到十七八岁当新郎娶亲时已成为能骑善射的男子汉 。当娶亲之日,新郎身穿宝蓝色绸缎长袍,腰系红色绸带,外套团花缎马褂,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盘花大绒靴子,左肩挎弓,腰间系插有5支箭的箭囊,并在腰带右前侧挎银质图海,下挂火镰,左前侧悬鼻烟壶袋(褡裢),骑上长鬃骏马,显得非常英俊 。
土默特蒙古族女性服饰
土默特已婚妇女头盘两半头,戴两半头帽,身着无开衩棉长袍,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或绣花绸缎鞋,有时也穿高底单脸鞋 。袜子不论男女均用白布自制,无赤脚穿鞋之俗 。
妇女在春秋或夏季均穿长袍,不系腰带,无一穿短衣者,小姑娘也不例外 。已婚妇女在礼节性场合外加对襟长坎肩、下穿夹裤,均裹腿带,腕有银或玉质手镯,指有金银戒指,耳戴坠子 。年轻妇女亦面施肥脂粉,发施杏子油,斜插珠花,簪钗辉眼 。老年妇女头顶梳单发髻,有簪,罩青色包头 。
土默特蒙古族婚礼服饰
新郎去新娘家举行完迎亲仪式之后,临行前即到新娘房中虚放一箭,并用弓挑开新娘蒙巾察看完毕,挎着箭走出房间 。两位新人一前一后骑马绕家一周,然后,新娘下马乘车前行 。这时新郎依指定方向张弓搭箭,将箭射过喜车 。之后把弓箭系在新娘的车篷上,新郎等就骑马先行,喜车也就可以起动了 。土默特人的这些婚俗与古代颇为相似 。
土默特姑娘十几岁时穿耳孔,梳独辫式封发,13岁以后带耳环 。少女一般身穿淡蓝色长袍,腰系粉色绸带,脚着绣花布靴子 。土默特少女一般到十七八岁就出嫁,迎亲人一到,新娘就装束一新,身穿绸缎袍,头戴拖有绣花飘带的绣花圆顶立檐帽并蒙上蓝色面纱 。当新娘离家时也骑上一匹骏马,跟在新郎后面,新郎牵着新娘的马缰,右绕院墙一周,然后新娘下马乘坐喜车前往婆家,以示蒙古民族新郎新娘骑马前行的传统礼俗 。
当新娘来到婆家和新郎拜火完毕之后,由新郎执箭为新娘揭去面纱,傧妇用线为之开脸 。接着由梳头额吉(亦称呼得额吉)给新娘梳头,将原来的独辫式封发用金银簪分成两半,结为两个发髻,梳成媳妇头,又让她穿上对襟长坎肩,带耳坠、手镯和戒指 。这样梳洗换装后,新娘下地陪同新郎向长辈献哈达敬酒 。新娘同姑嫂姊妹们相认时,给她们赠送一些亲手制作的绣花鞋、荷包、针线包、褡裢等物作为见面礼 。赠送这种礼物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让婆家的姑嫂们对自己女红之艺有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