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五福桥

地处闽北山区的松溪县 , 境内山峦叠嶂 , 溪流纵横 , 桥梁成了沟通城乡、联系内外的一个重要的交通设施 。松溪桥梁建筑历史悠久 , 至今仍有许多造型雄伟、结构各异的古代桥梁飞架于溪流之上 , 沟壑之间 。其中最为壮观、最有特色的当数位于松溪北部渭田镇渭田村头的五福桥 。
“溪上环山罗翠黛 , 云间飞栋拥青红” 。清澈的渭田溪上似长虹卧波、鹊桥飞架的便是远近闻名的五福桥 。五福桥又称八岭桥 , 桥长108米 , 宽5.2米 , 高12米 , 四墩五孔 , 东西走向 , 横跨渭田溪 。五福桥始建于清乾隆季年即公元1795年 , 至今已有201年的历史 , 虽几经兴废 , 仍保留原有风貌 , 是闽东北保存完好的最长的厝桥 。
“安澜成砥柱 , 利济胜舟舆 。”桥南门两侧的对联 , 艺术地表现了五福桥在当时当地的重要作用 。古代它是松溪东三里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 , 也是松溪县东路茶叶、笋干集市贸易的场所 ,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桥面上被磨损得凹凸不平的砖块石条 , 我们还可依稀领略到当年桥上车马辚辚、商旅不绝的盛景 。
五福桥为亭阁复屋木梁桥结构 , 民间称之为厝桥 , 为闽北古桥建筑的代表作 。世界著名学者李约翰在其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 曾评价这种桥型是合理与浪漫的结合 。五福桥全桥身为木结构 , 块石砌墩 , 墩上架木为梁 , 梁上横铺木板 , 以细沙作垫 , 上铺条石和砖块 , 以便行人车舆行走 。桥面上构筑状若长廊的35间亭屋 。桥正中升起重檐翘角亭阁 , 题为“赛灌观” 。桥榭、亭阁雕梁画栋 , 涂红描金 , 富丽堂煌 。长廊般的亭屋顶覆瓦片 , 两侧翼以三层护遮板 , 可遮骄阳烈日 , 可挡阴风冷雨 , 使行人免受行旅之苦 。而桥身两侧的栏杆和松木大板凳 , 可让游人倚栏眺望 , 一揽风光;让行人休憩歇肩 , 一扫劳顿 。果然是一条“风清坦道” 。
桥的两头为牌坊式石龙凤鸟 , 颇为古朴壮观 。拱门两侧各锒嵌一副对联 , 门墙配以八仙塑像和花卉砖雕 , 门顶重檐三层 , 装饰鱼 。  让我们的目光投向桥底 , 在鳞鳞波光的衬映下 , 古代工匠的功巧和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四只负重而立的船形桥墩其尖端指向溪流的上游 , 水动墩静 , 象四只舟船负桥逆水前行 。桥墩尖端向上挑出 , 相间刻上鹰头或鸦头 , 使整个桥墩又象展翅的鹰鸦 , 呼之欲飞 。
令人称奇的是每个鹰鸦背上各压有一方重石 , 为何如此 , 我们遍问乡间老者 , 皆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只能发挥想象 , 大概是建桥者担心鹰鸦负桥高飞远走 , 所以镇上一方重石 , 使之欲飞不能 。真是动与静 , 轻灵与沉稳的完美结合 。桥墩上用松原木叠层而架 , 不用一根铆钉 , 而支起整座桥梁 。负重压而不欹 , 经风雨而不腐 , 历百年而不坏 , 这种了不起的工艺失载于史册 , 失传于民间 , 又是一个难解的谜 。
《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的战火纷争 , 《水浒》、《说岳》的英雄义举 , 《西游记》的神仙鬼怪 , 《红楼梦》的才子佳人…… , 一幅画就是一段历史 , 就是一段故事 。而那再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和革命战争史的画卷 , 更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
一座桥 , 是一段文明 。五福桥以其独特的文化品味 , 吸引了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游客 , 前来观光游玩 , 吟诗作对 。桥在画中 , 桥中有画 , 走进五福桥 , 就象走进五彩纷呈的绘画长廊 , 走进穿越历史的时光隧一座桥 , 是一段历史 。桥上过海八仙的护佐 , 抵挡不了五福桥几经的兵燹洪祸 。
二百多年过去了 , 五福桥之所以仍能保持原有风貌 , 得益于松溪人民修桥铺路、造福乡梓的民风民俗 。《松溪县志》载:“川无梁 , 则政不修” , 把修建桥梁作为考核为官政绩的一个标准 。修建桥梁在人民心目中更是“农颂于野、民歌于市”的行善积德之举 。1983年 , 松溪县政府按古风古貌 , 将文革期间颜容尽毁的古桥修缮一新 , 确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 并增设了护桥管理站 。从此五福桥容颜长驻 , 风姿不改 , 为山川添色 , 为后代造福 。
“五福”一词出自于《书经》 , 是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虽然在过去 , 五福桥商旅如梭 , 繁忙如市 , 但“五福”只能是渭田先民的一种美好祈愿 。
如今 , 在古桥的下游 , 一座新桥已平行飞架 。呼啸而过的车辆 , 行色匆匆的人群 , 新桥的繁忙和古桥的静寂 , 成了鲜明的对照 。桥是路的肩膀 , 新桥已代替了旧桥 , 掮起了渭田人民走向新农村的希望 。
【松溪五福桥】时光默默 , 流水默默 , 宠辱不惊的五福桥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 , 默默地注视盛世丰年中一切生机勃勃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