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 。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 。三月初三多逢巳日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
三月初三为南乡峻嶂山的庙会节场,香船游肪停满烧香滨 。婶婶山麓雪浪乡的农民,有快船比赛风俗 。上午,各村青年摇着快船,满载村民,赶至辉蹿山看庙会,游节场 。午后,快船集中到葛埭桥附近的长广溪参赛,看过迎神赛会和游节场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观看快船比赛 。参赛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显神通 。接着由表演中涌现出来的佼使者自由结合,以两船为一组进行比赛 。小组优胜者再自由结合,依次比赛,直至决出冠军为止 。比赛时,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船如飞箭,急流勇进,甚为壮观 。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
上巳节来历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
上巳节活动
1、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 。禖同媒,禖又来自腜 。,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 。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 。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 。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 。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 。起初上巳节是一个巫教活动,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汉代以后,上巳节虽然仍旧是全民求子的宗教节日,并且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经是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盛会 。
2、祓禊
上巳节还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 。沐浴是为了去灾 。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 。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 。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 。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 。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
3、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 。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 。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 。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
4、会男女
在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 。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 。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 。踏青也是此类遗风 。江苏武进地区在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
5、蟠桃会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 。拜西王母在全国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风俗,如扬州拜三茅真君,又称瞎子赛会 。温州则在农历三月三供无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贵子 。厦门有石狮会,成都有抛童子会 。在抛童子会上,谁抢到童子,谁就能生子,故抢到童子的人被视为英雄 。山东齐河不育妇女,在农历三月三要去娘娘庙烧香叩拜,主持赐给一根红线,求育者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赐子,生子后把泥娃娃放在墙洞内,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给娘娘神烧香上供 。在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大姐拴娃娃”年画,说明京津地区也流行拴娃娃风俗 。现在农历三月三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各地还有类似风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浙江海宁的双忠庙会等等 。上巳节虽然主要是祈求人类繁衍,但是古代信仰认为人的繁衍也能促进农作物的繁殖 。民间流传的麦生日,就认为麦与人一样有一种生育能力 。农历三月三在吉林有许多节日活动:一种是瞎子会,即盲人集会,选会首,共聚餐,实行自我保护;另一种是大神节,在此举行萨满出师会,并抬神出巡,此后作法时就可独立跳神了 。有的当天还要祭仓神,成为祭犁日,从此开始春耕活动 。正因为如此,上巳节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农忙 。古代有些地方,在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 。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 。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上巳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流行,如朝鲜族的三巳节、土族的三月三,白族、布朗族、侗族、壮族、黎族、畲族也过上巳节 。
上巳节记载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 。《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 。”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 。此节在我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 。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 。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 。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 。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 。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 。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 。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 。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 。
【上巳节】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 。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 。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巫术中的兰汤沐浴一直保持着驱妖除邪的基本性质,河滨祓禊则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