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概况


基诺族概况

文章插图
民族概况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无本民族文字 。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 。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 。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 。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 。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着许多古俗 。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同居 。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 。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 。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
基诺族农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共居的地缘村落(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 。村社各有其标有传统界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 。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 。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的剥削者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 。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 。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 。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家畜家禽 。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 。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 。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
【基诺族概况】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现在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 。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 。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 。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 。乡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