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节习俗

安徽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现在特别为您整理出安徽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安徽,走近安徽 。
春节的民俗众多,我省南北地区过年习俗差异很大 。安徽省部分地区的过年习俗,这些不同的风俗,有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
池州春节习俗
锣鼓喧天舞傩戏
池州的街头处处洋溢着傩文化的气息,傩的艺术本身和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
采访人员在梅街镇姚街村看到,正月初头,村庄家族祠堂中,鞭炮、锣鼓喧天,鸟铳齐鸣 。田间地头劳作一年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擦净傩舞面具,邀上宗族师承技艺的同乡,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表演开来,这种蕴有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的古老民间文化,一次次焕发出久违的生机 。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 。舞时大多锣鼓伴奏,节奏明快,这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这种祈福纳祥的傩戏饱受赞誉 。
淮南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听故事
大年初一上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桃花源戏楼下茶馆,里里外外围了数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故事 。讲故事的可是镇里的名人——78岁的“民间故事讲述家”轩传林 。
“下面的客官,请喝杯茶,歇个脚,听我给大家摆个故事 。摆啥故事?打起那个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听端详 。展护卫武艺强,江湖道上美名扬,可偏偏就是有人不买账 。这人气势太张狂啊,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江湖上人称锦毛鼠那个白玉堂 。”轩传林三两句语言就吸引了台下观众的注意,他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
坐在台下81岁的杨家康自豪地告诉采访人员,淮南有着丰富的曲艺文化积淀,“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小孩子也能讲 。”
颍上春节习俗
吃到硬币饺子会吉祥
在皖北颍上农村,年三十的午饭才是一年中的团圆饭,这顿饭都要在自己家里吃 。
吃过团圆饭,家里的女人们就开始张罗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包饺子 。先是准备饺子馅,饺馅分荤、素两种,年三十的晚上吃荤馅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馅的 。据老人们说,年初一家里不能吃荤,所以要准备足够的素馅饺子够一天三顿的 。这时候家里主妇们就各显神通了,把素馅饺子包成各式各样,最受欢迎的就是元宝(就是一种两个饺子皮合起来包的圆形饺子),有的周围还捏上花边,一般元宝的数量和家里的人数一致,就是说家里有几口人,就要包几个元宝,这样就能保证家里每个人的碗里都会盛到一个元宝 。其中一个元宝中间会被特别加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据说吃到包了硬币的元宝的人一年里都会财运亨通 。
涡阳春节习俗
初一早晨祭祖先
在皖北涡阳县农村有一个年俗,那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到祖先坟前祭祖 。
年初一早晨吃过饺子之后,先是晚辈挨个给家族里的长辈们拜年,然后,一个家族的男人们便会聚集到一起,带着冥钱和鞭炮,到田地祖先坟前进行祭拜,烧纸钱、放鞭炮,前来祭祖的每个人都要在坟前跪下磕一个头 。根据当地风俗,祭祖时,女人们是不参加的 。一般年初一田地里都会有雪,祭祖回来之后,两脚都会沾满泥 。祭祖回来的路上,晚辈们便开始在年长者的带领下,挨家挨户给同村里的长辈们拜年 。
庐江春节习俗
吃鸡蛋拿“元宝”
在庐江,鸡蛋被当地百姓冠上“元宝”的美名,家家户户用此来招待客人,祝福前来拜年的宾客新的一年能发大财,交好运 。
每家每户“拿元宝”的时间从年初一“开门炮”放过以后,家里人先吃上一个煮鸡蛋,表示新年吉祥之意 。随后,去邻居、亲朋好友家拜年,主人在吃饭之前必先端上一盘事先煮好的鸡蛋 。一般情况下,主人都去劝客人“拿双元宝”,即吃上两个鸡蛋,一是鸡蛋是“双数”表示更加吉利,另外是拿的“元宝”越多,新的一年里赚的钱会越多 。
“元宝”的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家庭选择白水煮,有的家里用茶叶、盐水煮,还有的鸡蛋选择花生仁外面的一层皮作为辅料来煮,颜色特别红润 。
歙县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来碗枣栗汤
在徽州古城歙县有这样一句老话,“清闲初一朝”,说的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可以清闲一点,但是清闲归清闲,大年初一的早晨还有一场“重头戏” 。
按照古老徽州的习俗,家家户户就要由一家之长主持,带领全家老小点香、燃烛、上供、鸣炮,向祖宗画像行跪拜仪式,邀请列祖列宗与家人们一块过年 。现在,这一环节已经慢慢淡化了,但是早起喝上一碗枣栗汤可是不能省略的重头戏,一般人家都要在三十夜烧上一锅,初一早上来上一碗,寓意朝朝顺利,岁岁如意,也有盼望子孙早早得力 。
砀山春节习俗
扁食出锅先敬神
砀山过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最为繁忙 。贴春联、贴门神年画,上午要剁好扁食(饺子)馅 。中午饭吃扁食,扁食下锅时要放炮敬神,出锅先盛碗敬神,还要以汤浇地祝祷 。傍晚要在门口横放下个棍子,叫做拦门棍,据说是为了拦住财气 。初一早上吃的扁食,三十晚上就要包好,然后以扁食皮封住刀口、擀面轴 。
除夕夜,多为家人聚在一块吃个团圆饭 。初一这天谁家的鞭炮响得早,就代表这一年谁家运气好 。放鞭炮的同时,开始煮扁食,吃完扁食去拜年,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
桐城春节习俗
初一初二不拜年
桐城过年,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吃饭要吃挂面,表示日子长长久久,除夕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但是却不能吃鱼,寓意是连年有余 。正月里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 。
桐城人在拜年上有很多讲究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 。”初一这天,不准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说是怕把财气扫掉,而且初一这天只吃两顿,晚上要早早地上床睡觉 。桐城人认为,初二不但不是好日子,而且还是个忌日,亦称新灵 。就是上一年如果家里有人去世了,第二年正月初二所有亲戚朋友都来拜祭;如果家里上一年没有人去世,亲朋是不能在这一天登门拜年的 。
桐城人走亲戚拜年,必须带糕 。吃过饭准备回家了,亲戚会备好糕,作为回礼,意思是“高来高去” 。
亳州春节习俗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
【安徽春节习俗】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 。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 。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 。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 。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 。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 。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 。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 。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 。这种拜年十分讲究 。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 。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 。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 。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 。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 。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 。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 。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 。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
涡阳春节习俗
初一早晨祭祖先
在皖北涡阳县农村有一个年俗,那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到祖先坟前祭祖 。
年初一早晨吃过饺子之后,先是晚辈挨个给家族里的长辈们拜年,然后,一个家族的男人们便会聚集到一起,带着冥钱和鞭炮,到田地祖先坟前进行祭拜,烧纸钱、放鞭炮,前来祭祖的每个人都要在坟前跪下磕一个头 。根据当地风俗,祭祖时,女人们是不参加的 。一般年初一田地里都会有雪,祭祖回来之后,两脚都会沾满泥 。祭祖回来的路上,晚辈们便开始在年长者的带领下,挨家挨户给同村里的长辈们拜年 。
庐江春节习俗
吃鸡蛋拿“元宝”
在庐江,鸡蛋被当地百姓冠上“元宝”的美名,家家户户用此来招待客人,祝福前来拜年的宾客新的一年能发大财,交好运 。
每家每户“拿元宝”的时间从年初一“开门炮”放过以后,家里人先吃上一个煮鸡蛋,表示新年吉祥之意 。随后,去邻居、亲朋好友家拜年,主人在吃饭之前必先端上一盘事先煮好的鸡蛋 。一般情况下,主人都去劝客人“拿双元宝”,即吃上两个鸡蛋,一是鸡蛋是“双数”表示更加吉利,另外是拿的“元宝”越多,新的一年里赚的钱会越多 。
“元宝”的烹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家庭选择白水煮,有的家里用茶叶、盐水煮,还有的鸡蛋选择花生仁外面的一层皮作为辅料来煮,颜色特别红润 。
歙县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来碗枣栗汤
在徽州古城歙县有这样一句老话,“清闲初一朝”,说的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可以清闲一点,但是清闲归清闲,大年初一的早晨还有一场“重头戏” 。
按照古老徽州的习俗,家家户户就要由一家之长主持,带领全家老小点香、燃烛、上供、鸣炮,向祖宗画像行跪拜仪式,邀请列祖列宗与家人们一块过年 。现在,这一环节已经慢慢淡化了,但是早起喝上一碗枣栗汤可是不能省略的重头戏,一般人家都要在三十夜烧上一锅,初一早上来上一碗,寓意朝朝顺利,岁岁如意,也有盼望子孙早早得力 。
砀山春节习俗
扁食出锅先敬神
砀山过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最为繁忙 。贴春联、贴门神年画,上午要剁好扁食(饺子)馅 。中午饭吃扁食,扁食下锅时要放炮敬神,出锅先盛碗敬神,还要以汤浇地祝祷 。傍晚要在门口横放下个棍子,叫做拦门棍,据说是为了拦住财气 。初一早上吃的扁食,三十晚上就要包好,然后以扁食皮封住刀口、擀面轴 。
除夕夜,多为家人聚在一块吃个团圆饭 。初一这天谁家的鞭炮响得早,就代表这一年谁家运气好 。放鞭炮的同时,开始煮扁食,吃完扁食去拜年,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
桐城春节习俗
初一初二不拜年
桐城过年,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吃饭要吃挂面,表示日子长长久久,除夕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但是却不能吃鱼,寓意是连年有余 。正月里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 。
桐城人在拜年上有很多讲究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 。”初一这天,不准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说是怕把财气扫掉,而且初一这天只吃两顿,晚上要早早地上床睡觉 。桐城人认为,初二不但不是好日子,而且还是个忌日,亦称新灵 。就是上一年如果家里有人去世了,第二年正月初二所有亲戚朋友都来拜祭;如果家里上一年没有人去世,亲朋是不能在这一天登门拜年的 。
桐城人走亲戚拜年,必须带糕 。吃过饭准备回家了,亲戚会备好糕,作为回礼,意思是“高来高去” 。
亳州春节习俗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 。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 。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 。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 。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 。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 。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 。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 。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 。这种拜年十分讲究 。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 。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 。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 。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 。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 。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 。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 。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 。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