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旧历新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北京是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更加丰富多彩 。《光绪顺天府志》、《康熙大兴县志》、《宛平县志》、《日下旧闻考》等古籍之中,颇多有关记载 。除文献之外,北京的传统春节行事亦见于民谣之中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概括地描述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一人们忙忙碌碌过节的情景 。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 。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 。后人为纪念他,在每年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清代北京雍和宫内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 。在民间,人们熬好腊八粥后,往往盛入食盒,亲友相互馈赠 。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 。过去多数人家厨房的北墙或东墙上都设一神龛,常年供奉灶君爷像 。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赏罚 。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摆设桌案,上供关东糖、清水和秣草 。古时祭灶用黄羊、鱼和猪头等物 。明清时才改用关东糖 。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温热,使其融化,涂于灶君嘴上 。唐代文献《辇下岁时记》记载民间以酒糟涂于灶上,使灶神酒醉 。可见此类风俗由来已久 。二十三祭灶与正月有密切关连,传说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因之要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此后方可过节 。
灶祭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
春节前,家家要彻底清扫,人人都理发洗澡,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民谚道:"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发师傅们这时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于为人理发 。
春节前夕,人们把居处内外整饰得特别有节日气氛 。一般人家在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 。屋门上贴有"抬头见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贴剪纸 。屋内摆设的八仙桌、太师椅带上桌围椅帔 。条案正上方挂上有吉祥图案、语句的中堂、对联 。条案前方桌上摆设五供、高足盘,放上蜜供或年糕 。屋里挂起大红灯笼 。墙上要贴年画、福字 。
《山海经》记载,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善捉鬼 。后人将其像绘于桃木板,挂在门上,以驱鬼避邪,故称桃符 。以后改木为纸,像也改画唐朝大将秦琼、尉迟恭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考证此为最早的春联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春联逐渐普及,并改桃符为红纸 。年画是由门神演变而来的 。北京出售的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出品为主,亦有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的出品 。
旧日的戏班差不多天天都演出 。只在腊月下旬有几天不演 。每年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叫封箱戏 。封箱戏多演双出或反串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演封箱戏不收戏份,一时成为梨园美谈 。
除夕和元旦是春节的高潮,守岁辞岁、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团圆饭、过桥、摸门钉、拜年等,活动繁多 。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时,要将"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 。"百份"亦称"天地",上绘有天地间诸神像 。在"百份"前要摆设蜜供、年糕、饺子、苹果等祭品 。夜深之后,人们点上红烛,打开大门,燃放鞭炮、烧"元宝"、"接神咒",贴上准备好的新灶君爷神像 。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坛前行叩首礼,并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谱 。
大年初一,人们纷纷外出拜年 。亲友相见,总要拱手作揖,并说"恭喜发财"、"新喜、新喜"等等 。
初二祭财神,一大早人们就拜祭财神像,有些人还要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祭拜 。传说早年有五个绿林好汉,杀富济贫,百姓因之在此建庙祭祀 。人们烧香后,还带纸糊的元宝回家,用布或红纸包好放在床下,祈望发财 。
初五又称"破五" 。自这天起,年节期间的各项禁忌均可解除 。初六以后,虽然人们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复常态,但仍很有节日气氛 。
初八称"顺星日",传说众星神于此日降临下界 。当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闪现之时,人们在院中案上放置糕点果品,祭拜星神 。有些人家还要把"星神马"放在胡麻杆上烧掉 。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高潮和尾声 。从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宫苑庙宇到处张灯结彩 。入夜后,观灯者满街满巷,耍社火,放鞭炮 。旧时,一般妇女要遵守许多森严的清规戒律,平常很少出门,大家闺秀更是如此 。但在元宵之夜,她们亦有"?一ㄒ幌?"的自由,可以逛街观灯 。
据文献记载,过去北京城近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寺庙 。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 。在庙内或其附近设有集市,故称庙会 。北京的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一年一度的厂甸,更是盛极一时 。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原为北方道教中心 。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处机曾在这里居住,死后葬于此 。白云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开庙 。传说十九日邱处机下界超渡有缘者,称"会神仙",开庙时游人如云,各路民间花会多来此表演 。大钟寺正名觉生寺 。庙内的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闻名中外 。开庙时,庙中住持在其悬钮两侧孔下,系一小铜锣,游人登楼用铜钱投击小孔,传说击中者可得福 。宣武门外琉璃厂会从初一到十六开市,人称"厂甸" 。此处辽代为海王村,明代为琉璃窑厂,清乾隆时始成市肆 。开市之日,商贩云集,凡文物、古书、首饰、珠宝、玩具、食品,应有尽有,为旧时北京春节最热闹的去处,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厂甸出售的各种民间玩具 。逛厂甸的孩子,一般都要买风车和空竹,再买上一串春节才上市的大糖葫芦,捧在手里,走在街头,为节日增色不少 。
此外,还有风筝、毽子、泥人、鬃人等等 。传统木版年画"新正逛厂甸"反映了这种节日景象 。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举行"跳布札"活动,俗称"打鬼" 。雍和宫"打鬼"之后,北京的全部传统春节活动就结束了 。
从前的劳动大众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休息几天,因此,花会这种民间文娱活动在春节期间便显得极为活跃 。特别在城郊乡下,几乎村村有会 。例如京西苏家坨一村就有十八档会 。民间花会一般的表演项目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莲花落、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等 。有些村中还要搭起大棚、悬挂宫灯、画幅、入夜后在大棚附近演出各种节目 。热闹非常 。京东东坝北门村藏有一对制做于明末清初的太狮,工艺精湛、造型古朴,保存至今,甚是珍贵 。地处京城北方门户的延庆的民间花会活动别具特色 。民间花会使用的旱船一般为三只,而这里的旱船有时多达九只 。本县永宁南关的竹马老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演出节目为《昭君出塞》 。过去,在有花会活动的村里,一般都选举德高望重者为会头,一入腊月便组织村民排练 。正月里各处花会互相邀请,你来他往,锣鼓喧天,男女老幼争相观看,煞是热闹 。
解放前的旧中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过个春节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那时,腊月里生意最兴隆的是当铺 。穷人为还债,被逼无奈,常在数九寒天把身上的棉衣送进当铺 。春节前后,是北京最冷的季节,街头啼饥号寒的乞丐成千上万,冻饿倒毙之事日必数起 。
【北京春节民俗】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 。每逢新春佳节,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与人民群众座谈联欢、举行团拜会 。各地军民在春节期间大力开展拥军爱民、慰问军烈属的活动 。那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陈习陋俗早已革除;花会、灯会等民间传统娱乐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风俗,新习惯,正使传统的春节活动愈来愈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