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它的名字在汉代称为“坚昆”、“鬲昆”,南北朝称为“结骨”、“契骨”,唐代称“黠戛斯”,辽金称“纥乞斯”,元代称“吉利吉思” 。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 。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习俗】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 。
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 。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亲事,预祝顺利 。
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 。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 。礼品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不剥皮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 。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叼羊”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 。随后才被新娘家的女眷们热情迎入 。婚礼仪式开始前,女方的亲友群起将新郎新娘双双绑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亲友赠送礼物,请求“释放” 。
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撒糖果、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 。接着,新娘的母亲要唱“送嫁歌”,还要举行“赛得河”,即让新婚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口袋 。众人用一只羊蹄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拉起来共同跳舞 。之后,由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头,永不分离 。
第二天,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民间乐器“库姆孜”,跳起会面舞,唱起一曲曲喜庆的歌,直到深夜,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入洞房后,才尽兴离去 。
第三天,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随新郎回婆家,沿路每过一个牧村,都要受到热情款待和祝福 。回到新郎家的数日内,一对新人还会不断得到亲友的邀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使他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蜜月之中 。
位于新疆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奇特,这里要捆绑才能成夫妻 。一般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在女方进行,结婚这天,新郎和亲友骑马来到新娘家,当大家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女家的男人们早准备好捆人的绳索 。新郎一到,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将其拴在帐篷前 。新娘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在新郎被绑之后,新娘也会被女方亲友用绳子绑起来,而且要将新娘从帐篷中牵出来,和新郎拴在一起 。在众人的笑闹中,一对新人无可奈何,得罪不得 。要过上片刻,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新娘松绑 。之后,才按照伊斯兰教规,由阿訇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婚礼 。
柯尔克孜族一般实行族外婚,直系亲属五至七代内不能通婚,和外族通婚的现象很普遍 。在南疆农业区或靠近其他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与维吾尔族、塔吉克族通婚;北疆的柯尔克孜族人同哈萨克族、蒙古族通婚;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则与达斡尔、蒙古等族通婚 。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盛行封建买卖婚姻,从订婚到结婚,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牲畜作为聘礼 。寡妇不能自由改嫁,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也可以由婆家作主嫁给他人,但要索回聘礼 。
柯尔克孜族重视结婚仪式,结婚的日子要选在月底,希冀婚姻美满长久 。婚礼先在女方家中举行,然后由新娘的亲嫂嫂和若干女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 。新郎和新娘每过一个"阿寅勒",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烧火把、念经,让新郎、新娘跳过火把,并请他们吃各种食物,以示祝福 。新娘到新郎家后也要跳过火把,然后进屋向公婆及长辈行礼 。男方则要宰羊请客,举行迎新娘典礼 。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 。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 。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亲事,预祝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