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山乡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
春节
春节为一年诸节日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与除夕的活动联为一体 。除夕是前一年的节日的终结,也是另一年节日的开端--春节的前奏 。因此,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同一个节日的两个部分,时间的界限把它们划为新年与旧年两半 。年节的活动有许多与汉族相似,只不过各有各的讲究,他们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春节期间也是唱彩调戏的时节,正月十五之夜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没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民间认为,会给家中带来清洁平安,正月十五闹元宵,耍龙灯,年节结束 。
二月春社
二月春社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 。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 。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色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
三月清明
三月清明节,全村杀猪祭“婆王”,然后各家各户扫墓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供祖,做艾粑粑,在门口插两枝柳条 。
有的地方在三月初三祭婆王(又称花婆),称“花婆节” 。
牛生日
农历四月八是牛生日,家家户户清扫牛栏,把牛洗得干干净净,给牛吃好料,这天不使用牛,给牛放假休息,这一天还宰鸡宰鸭,备酒备肉供奉“牛栏神”,用枫树叶汁蒸黑糯米饭祭祖先 。黑糯饭先请牛吃,然后人才吃 。在大门上插枫树叶,以驱蚊蝇 。
祭真武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包粽,门口挂菖蒲、艾枝;酒雄黄、洒在屋阶;放雄黄水缸并用来擦手;用石灰水洒在屋外墙根,拾田螺煮吃,民间认为,可防治疮疖 。村中请法师穿红色法衣到田垌驱虫保苗,在田边插“令”字三角彩旗 。两人抬一只纸船前行,法师跟纸船后作法,游完田垌将纸船放在河边烧,将烧完时扔进河中 。农历五月初五,又是银姓仫佬人敬祭真武神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到真武庙祭拜,从早到晚,饮烟不断 。
其他节日
“六月”是仫佬人祈求保佑,免去虫害、旱灾,五谷丰收,生意兴隆的节日 。1911年以前,还要供祭蝗虫神,驱蝗保苗 。
七月初七是仫佬人的祖先节,这天杀鸭,祭祖,接祖先回家,七月十四,再次杀鸭,祭祖,送祖先 。在这七天里,家家户户香台上早晚焚香、供酒肉、祭祀祖先后才用餐 。七月初七这天,还要祭祀那些无家可归,无子孙祭祀的野鬼,将当夜吃剩的饭菜撒在路边 。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
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
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 。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 。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 。
依饭节:依饭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等地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举行 。依饭,是仫佬语音译,意思是庆丰收、保人畜 。它可能来自古时仫佬族的祖先崇拜 。过去每隔三个在宗祠内或族人家里做一次依饭,目的是还“祖先愿”,故又名“敬依饭公爷” 。
据说做了依饭,同宗族人的财产能得到保护 。
走坡节:每年年初或秋后举行的走坡节又称后生节,是广西罗城县仫佬族的民间传统节日,过去没有固定的日期,现在定为农历八月十五日为走坡日,这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节日 。走坡,即到山坡上去对歌游玩 。
现在人们多到集市上去进行节日活动 。
【仫佬族传统节日】节日这一天,小伙子和姑娘们打着花伞,带上粽粑等食品,相伴而行,来到野外“走坡”对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