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 。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
填仓节,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 。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 。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 。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 。
老北京时,农历正月里几乎每天都是“节”,都有好些典故、传说与民俗 。正月里过了“破五”后,初六是各商铺开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胜节”(即人日,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孙满堂),初八是“顺星日”(祭祀诸星君,以获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后七天欢庆灯节 。到正月廿五日,则是填仓节 。
文章插图
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北京郊区,都盛行过这个填仓节 。北京的习俗是正月廿三为“小填仓”,廿五日为“大填仓” 。
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 。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 。”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
填仓节,又称为“添仓日”、“天仓日” 。一些地方,如山西、陕西等地,多有小填仓和大填仓之分,小填仓在正月二十日,大填仓在正月二十五日 。也有地方只一次,或在十九日,或在二十日,或在二十三日,以选择二十五日的居多 。此俗主要流行于北方 。
天津卫旧俗“填仓节”,“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 。
文章插图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和顺、榆社蒸谷面团 。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 。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 。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 。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 。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 。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 。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 。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 。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 。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 。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
【填仓节风俗习惯】
文章插图
天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 。讲究喜进厌出 。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 。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 。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 。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 。
祭奠仓官是填仓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人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添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 。平遥的居民是在天仓节夜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
文章插图
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 。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 。因此连年饥荒,饿殍遍地,尤其在年关,穷人更是走头无路,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 。这时,给皇家看粮的仓官守着大囤的粮食,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实在无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张,打开皇仓,救济灾民,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救了一方灾民 。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 。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里面撒入五谷,寓意着五谷丰登,借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管的感恩之举 。
据有关史籍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作面汤蒸饭食之,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作囤形,谓之打囤 。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谓之填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