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生活服饰

【仫佬族生活服饰】仫佬族的服装很朴素,近百年来其服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缝制一件长衫,做客时穿着 。其他时间都穿无领短衫,长度可掩盖臀部,身宽袖大,前襟缝扣,开于右胸侧面,俗称“木桶盖”,也称“琵琶襟” 。
1911年以后,男子穿琵琶襟衣服的渐渐少了,大都改穿大襟衣,即把开于胸右侧的襟移到肋下,样式仍与琵琶襟衫相同 。这个时候,时兴起“紧身衣”和“马裤”,多在冬天穿 。
1949年后,仫佬族的服装大多已经汉化了 。80年代,更换上各式时装,原来的服装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时有穿着外,平时少见了;节日盛会里,文艺工作者作为民族的艺术服装,才穿着起来 。
服道尚青--《广西通志》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 。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仫佬族妇女用这种布料缝制的围裙、系带用黑白棉线织成黑白相间的几何图案;裙边由抽纱拧线织成网状的花纹 。姑娘们走坡时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人的“同年鞋”一定要用这种布料做成 。而船形绣花鞋--送给老年人的礼物也非此种布料莫属了,而腰带、包头布等物品,在这种布料上用小彩丝线绣上花、草、虫、鸟图案,更显得生动美观、栩栩如生了 。
送嫁衣是仫佬族姑娘在出嫁之前,用蓝靛土布精工制作而成的服饰 。每位仫佬族姑娘大都有二、三套“送嫁衣” 。这种衣服由于做工精细考究,工期长,原材料不易获得,因而平常的日子很少穿出来,只有当她出嫁时或做伴嫁娘送嫁时,才从箱柜里拿出来穿 。穿过之后又珍藏起来 。
仫佬族妇女的装饰品,喜欢用白银和玉石制作,银制饰品有:银针、银钗、银簪、银镯、银戒指、银环 。银针约三寸长,形似葱叶,上大下锐,粗如小葱之叶,插于髻上作髻之用 。银花上用细银丝卷成的短银柱两条,柱端各套安一只小绒球 。银钗也是插入发髻上的装饰品 。银环和银钗平时都不戴,仅在出嫁和做客时才佩戴,玉制饰品有玉簪、玉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