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过中秋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 。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说,民间“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 。”元朝时候,月饼巳成为中秋节必吃的美点 。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 。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 。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 。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 。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 。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 。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 。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 。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 。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 。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 。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 。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 。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 。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
【上海如何过中秋】在农村,中秋节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 。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 。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 。”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 。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