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系统论:底层、首层和顶层( 二 )


尽管从营收上会有所影响 , 但顶级购物中心仍然需要「全层关闭」这样的魄力 。 芮欧致力于做潮流生活方式的领头者 , 的确拿得出令人惊艳的品牌 。 2015年前后 , 在羊驼尚未大规模走红时 , 芮欧就在B1引入了上海首家羊驼玩偶品牌 , 此后出现于BFC、太古里的羊驼玩偶总之家 , 都是后来者 。
地铁交汇之处的徐家汇美罗城 , 也曾做过大面积的业态改造 。 在博物馆文创集合店、小剧场、生活杂货集合店等零售模式上均是领头者 。 美罗城的收入大头仍依赖于餐饮 , 但去往餐厅的人流 , 是书店、剧院、博物馆等业态交织协力的结果 。
购物中心的确在乎底层的新生品牌 , 但也没有那么在乎 。 一切关于品牌的流量、数据、调性会被运营方逐一考量 , 这场看似公平的双向选择对新生品牌来说 , 其实是一场依赖天时地利人和的博弈 。
新品牌想在底层占据一席之地 , 至少等于拥有了通向名利场的钥匙 。
02
与奢品并肩于首层
名利场的规则不仅限于此 。
当代建筑和现代商场沉溺于鲜明标志带来的荣耀感 , 明朗利落的水泥线条和反光刺眼的玻璃幕墙最能见证这特色 。 摩天大楼在竞赛 , 天际线在拔高 , 闪耀霓虹灯和巨型大楼争相炫耀 , 每个人都想成为城市居民眼中的焦点 。
购物中心系统论:底层、首层和顶层
文章图片
新城市也因此重视商用楼面 , 消费生活取代社群从而走向兴盛 , 商业世界逼退人居社区后者被迫消亡 。 而在此间被群楼包围的购物中心 , 也在城市等高线上凸起 , 只为彰显自身的奢华气质和入驻品牌的高端地位 。
首层在此演化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 一旦消费者在物理距离上接近新的购物中心 ,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首层入驻的品牌 , 这直接决定了他们对购物中心气质的判断 。
把爱马仕、LV等重奢品牌置于首层的购物中心 , 消费者对其气质和文化也极其敏感 。 无论是上海恒隆、国金 , 还是北京SKP , 南京德基 , 这三大奢侈品消费地都凝练出一个高浓度的物质欲望和城市野心 , 这与在地文化和购物欲望紧密相连 , 共同勾勒出该购物中心客群的基本面——有钱能花 。
购物中心系统论:底层、首层和顶层
文章图片
即使是老牌奢品 , 在购物中心首层的厮杀也相当惨烈 。
RalphLauren在上海芮欧百货首层待了快十年 , 到了2020年底还是被MaisonMargiela所取代 , 位于毗邻购物中心静安嘉里首层的Burberry此前还眼睁睁看着邻居Bally被意大利品牌GIADA取代 , 到如今自己也要撤走了 。
购物中心系统论:底层、首层和顶层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ELLE)
高端购物中心运营方在处理品牌轮换时是毫不手软的 。 他们需要时刻彰显高端地位 , 又要不断引领市场潮流 。 这决定了首层的品牌门店对他们至关重要 。
品牌的奢侈属性是首位 , 奢侈之上还要具备稀缺性 。 比如同为LV品牌门店 , 能争到旗舰店就更有门面 , 同为Loewe , 概念门店和普通门店还是有点儿差别的 。
至于汇聚首层的其他品牌 , 如奈雪喜茶等新茶饮品牌 , lululemon、Brompton等运动品牌 , 亦或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 , 购物中心选择他们的目的也显而易见 。 他们急需传达与年轻世代的高粘度 , 所以需要标杆性质的时尚潮流品牌 , 来表达建筑本身、空间场景与年轻文化的多重交融 , 从而形成口碑效应 , 并批量复制这种影响力 。
购物中心系统论:底层、首层和顶层